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林 《岭南学刊》2020,(3):28-34,81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社会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内生性演化的产物。因此,探寻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要从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入手,以原创性的理论逻辑创新话语体系,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阐释提供学理支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强国时代更需要围绕中国道路构建强国理论,从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话语支撑,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长期束缚,为原创性现代化理论和话语建设提供助力。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要求在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相关问题中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部,坚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始终将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变量予以考量。与此同时,要以中国社会内生性结构要素为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论证普遍规律与具体道路之间相转换的桥梁,提炼相关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阐释好中国社会内生性结构要素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归纳和剖析现代性的多元理论范式和多种现实样态,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类型并提出新现代性理论范式提供了全新的比较视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用以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和既有的现代化模式都无法对其进行科学性阐释。因此,本文尝试从关系性向度、总体性向度、时间性向度、空间性向度、制度性向度、价值性向度提炼出新现代性的理论范式,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表征以及所具有的中国实际、中国风格、中国价值的属性论证新现代性的全新类型,从社会主义逻辑、文明超越逻辑、初心使命逻辑把握新现代性的叙事逻辑,以期提供一个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范式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论证、阐释、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影响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崭新道路,蕴含着我国追求和推进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也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逻辑来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照;从历史逻辑来讲,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使命任务的历史必然;从实践逻辑来讲,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与劳动相斥产生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人与劳动相同产生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见人民特质成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涵的人民特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中。一方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历史性三重维度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导向,以人民成为最终的评判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7.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8.
赵朝峰 《求索》2023,(1):31-39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主线。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背景,从现代化造就的世界历史性出发,描绘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并为东方国家走向共产主义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赓续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逻辑三个方面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诠释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徐坤 《求索》2022,(1):40-4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行探索者,其深广的理论贡献和务实的实践探索为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指导思想基础、领导力量基础、物质与精神文化基础。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来临之际,深入探析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行探索,有利于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逻辑与发展历程,指引着党和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现代化思想为源初语境,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现代化思想为直接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土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逻辑,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主线为“以人民为中心”,叙事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叙事结构为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的方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指导、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特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题。第四课是全书的落脚点,是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如何在新时代继续走下去”的问题。本框题是第四课的理论逻辑起点,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为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与铺垫。  相似文献   

16.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资本与理性合力揭开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使人类步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愈发囿于资本逻辑的内生性矛盾,并已达到其世界历史效能的极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模式,在主体、动力、价值和目标方面为全球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使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不断向纵深延展,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十年来,中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成功续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同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内涵。唯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方能变革思维方式,方能使各项事业稳步适配中国式现代化,走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解放、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人学理论溯源、历史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等维度阐析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重视人民力量、推动人民创造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对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认同,促进各国政党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中国共产党要把握好“古今相济”“内外并蓄”及“宏微兼容”的议题设置原则,立足历史进程讲好现实经验,通过内涵特征展现世界情怀,实现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得益彰。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述的精准度、触及面和辐射力,应当从“话语客体”的分众化、“话语场域”的多样化和“话语技巧”的多元化三个方向下功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