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湘学的奠基者是胡安国的儿子胡寅、胡宏。胡寅儒佛邪正之辨,是从道学家道统论立论而辟佛的,他守儒家三纲五常而辟佛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不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而以万物皆空;反对佛教三世轮回说等。胡宏思想路线,是其对父兄胡安国、胡寅“心与理一”思想路线的继承和阐扬。正由于胡宏的道性形上学的本体学的哲学个性和特色,而为湖湘学奠基,并为湖湘学与程朱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奠定基础,与其学生张拭哲学思想发展开出新的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2.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 ,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 ,独创出性本论的第三条理学进路。从宇宙本体论来看 ,胡宏论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① :第一层是超越之性 ,它是至诚的、至善的 ,是不能用现实经验层面的善所能淋漓尽致地透显的。胡宏所主张的“性不可以善恶辨 ,不可以是非分”②中的“性”就是超越之性。第二层是自然之性 ,也就是“生之谓性” ,它不是价值评判的对象 ,它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生而有之 ,不是后天环境所形成的。第三层是经验之性 ,属于价值判断所施的范围。胡宏说“好恶 ,性也。小人好恶以己 ,君子好恶以道 ,察乎此 ,则天理…  相似文献   

3.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4.
胡宏性学体系的建立,在理论形式上是继张载气学和二程道学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成果。它意味着理学发展的中心已经由中原向东南地区转移。如同气学和道学按地域又称为关学和洛学一样,性学也以湖湘学名于世。在胡宏和其他理学家的努力下,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得到传播和发展,程颐以后理学的不景气状态终于被打破。胡宏去世以后,弟子张木式挑起了湖湘学的大梁,并在与同门和其他学派学者的切磋交流中,进一步论证和发明了性学的基本思想。那种认为张木式堕湖湘学统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一 “卒开湖湘学统”宋初的湖湘地区,原本不是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涛画语录》向来以复杂晦涩著称,围绕着“一画论”形成了多种看法,并提出禅学、道学、理学和易学等假说.种种争论反而忽视了与“一画论”并列出现“乾旋坤转之义”的重要性.“乾旋坤转之义”来源于易学,是指变易之法,具有“神”和“生”的特质.人需通过蒙养与生活秉养此法而运用到具体的笔墨操作中,最后形成氤氲的艺术境界.而它与“一画论”之间是体用的关系.并由此可以看出,“一画”为石涛画学体系当中的本体性存在,为法之体,“乾旋坤转之义”为法之用.《石涛画语录》正是借易学渊源建构起自己的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正应 《求索》2008,(9):125-127
退溪以理为本,一切自然物皆状化育流行,为理之用,因而退溪的自然必然深深地打上道德彝伦的烙印,其自然美是道体的流行发见。除了继承传统的比德思想,退溪还强调从自然山水中体验天理之流行外,注重身心与自然的统一。退溪的“自然”哲学思想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陶俊  张俊岳 《求索》2011,(5):130-132
南宋初期理学家胡宏的心性哲学体系,继续了洛学南渡之初的心学化趋势,试图对洛学心学化过程中有体无用的缺陷进行纠偏。胡宏在本体上抽空了先验性的性善内涵,将善归诸于后天心体操存的结果。这种由心至性的心性关系,与二程洛学思维进路恰是一个头脚倒置。由此,心体承担了道德主体自我提升与道德准则客观化寻找的双重任务;胡宏的心性之学也因之成为了当时最强调实践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道学十分关注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对于生命的价值,道学倡导生为第一;对于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道学强调物无贵贱;对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态度,道学力主泛爱万众;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学主张天人合一;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道学宣扬与‘道’合一。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寅有深厚的伊洛道学学养,他倾力著《崇正辨》批判佛教捍卫孔孟儒学。本体话语上,胡寅坚持道学规律性、规范性和主宰性的“天理”与运动性、载体性“气”并行,是人至善本性的根源,批判了佛教性空思想。功夫话语上,以格物、穷理和正心强调道学穷究人伦理则精察事务之分,批判佛教用心术自诳;以推仁心、别亲疏阐发爱有差等,批判了佛教和墨家爱无差。伦理政治话语上,以无所为而为善批判佛教、法家功利诱人为善;以孝悌、忠义来阐发君王当明父子之恩、君臣之义。由此可见,胡寅道学虽有显著道统捍卫色彩,但确实又凸显着积极应对现实人伦政治的儒家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2.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在他博大浩深的思想体系中,殡葬改革思想尤为突出。一部《论语》,有十几处论到殡葬事宜。他道冠古今,且把实行殡葬改革作为教化黎民百姓的重要方面。他重礼倡仁,不信鬼神,推行节俭办理丧葬事宜。他身为一代哲人,身正为人师,带头实行殡葬改革。根据有关资料探究,孔子的殡改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实行殡葬改革是为政之道。他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即用行政命令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提出执政…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其本身也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的是“体用有分、体用不二”的中国文化传统,成功破解的是“中西之间、体用之辩”的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学理化、体系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身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5.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7.
胡宏是『超善恶论』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新 《湖湘论坛》2001,14(1):87-89
学界一向以胡宏为性无所谓善恶论者,认为在胡宏那里,“性”是一个不包含善恶意味的中性词。如说他“既不同意性善论,又不同意性恶论”①,或说他“公然宣称: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错误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②还有说他“在人性上,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又不赞成荀子的性恶说和扬雄的性善恶混说,而是赞同和肯定其父胡安国的性超善恶论”。③这是自侯外庐《宋明理学史》问世以来学者的共识。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其根本原因,乃在于沿袭了朱熹对胡宏的性论的误解。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考察…  相似文献   

18.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20.
胡宏作为南宋卓有成就的理学家,其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明道和忧国。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中体道诗达到了诗歌艺术的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