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迫职工劳动罪的主体及其立法完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用人单位”范围应包括非法单位而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强迫职工劳动罪不属于单位犯罪,其主体应为自然人,即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在对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立法予以完善时,应将主体“用人单位”与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保持一致,罪状中增加“以暴力、威胁的手段强迫职工劳动”,并规定单位犯强迫职工劳动罪应实行双罚制。  相似文献   

2.
3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鸣教授连续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自己因与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领导发生矛盾而被撤职。3月17日,张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他对高校教育现状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荀子总各家精神而成的以“礼法并重”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其哲学的本体依据乃是“天人相分”,言“性恶”却并不偏于“性恶”,在此基础上还讲道德的超越,从个人来讲就是成圣,关乎社会就是大同世界,目标便是“隆礼尊法”。此一思想之于当代亦有莫大借鉴。  相似文献   

4.
吴非 《唯实》2010,(5):93-93
评论家张鸣转述熊丙奇教授说过的一个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初,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曾邀请该校教授拉比(Rabi)作演讲。拉比是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艾森豪威尔在开场白中客气地说:“在众多雇员(Employee)里,你能够获得那么重要的奖项,学校以此为荣。”拉比却回答说:“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你才是学校的雇员。”艾森豪威尔“二战”期间任欧洲盟军总司令,统领百万大军,  相似文献   

5.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新刑法,其总则第2章第4节对单位犯罪作了专门规定。“单位犯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在传统刑法学理论上是指“法人罪”。但“单位犯罪”这一提法比“法人犯罪”的涵盖面广,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据《京华时报》报道,9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2014年大成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高峰论坛上,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陈兴良透露,刑法修正案(九)拟设置“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是指如果公职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可以认定为此罪。这条消息被媒体发布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不过,在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官网公布的相关草案中“,收受礼金罪”的条款并未列入。对此,草案说明解释“:考虑到这些问题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未列入本草案。”尽管如此,围绕这个话题的争议仍在继续。有人认为“,收受礼金罪”能有效遏制公职人员以礼尚往来名义掩盖受贿行为,是密织法网的客观要求;也有人觉得,增设“收受礼金罪”既无必要,又不具备可操作性,很容易沦为“口号立法”。本刊邀请持不同观点的两位嘉宾——法学学者杨天军和资深检察官曹元新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7.
廖吉 《廉政瞭望》2014,(22):75-75
某市机关党员干部严宽与单位会计刘旭合谋挪用10万元余元公款,后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在纪委研究对严宽的党纪处分时,就挪用公款罪是否属于《中国其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条例》)第30条中的“经济方面犯罪的问题”出现了异议。  相似文献   

8.
亮点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严禁刑讯逼供在刑诉法中其实早有明文规定。紧随其后的是最高检、最高法的一系列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因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言和陈述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去年,“两高i部”联合下发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更是在此问题上作了详细规定。但刑讯逼供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不得刑讯逼供的条文里,这次修法要增加新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相似文献   

9.
陪不起     
日前碰到一位在官场上谋职的朋友,问其最近忙什么?朋友倒是爽快之人,一言以概之:搞三陪呀!见我满是惊讶之色,他才解释道:此“三陪”非彼“三陪”也,乃是现在领导干部的专利,即陪吃饭、陪参观、陪开会。不陪没办法,一陪便赔了身体又赔了党风。 朋友之言不无道理,看看周围,的确满是陪的天下。领导干部到基层检查工作或调查研究,到用餐时  相似文献   

10.
羽戈 《廉政瞭望》2011,(10):35-35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最大的怪癖就是爱骂人,不但嘴上骂,写文章也要骂。鲁迅先生的打油诗《言辞争执歌》,其中言“吴老头子老益壮,放屁放屁来相嚷……”这位“吴老头子”就是吴稚晖,“放屁”乃是他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1.
徇私舞弊犯罪案件的侦查权是由检察机关法纪部门行使。在刑法关于渎职罪章节规定中,涉及徇私舞弊犯罪的有13个条款,这中间又有五个罪名(即枉法追诉裁判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放纵走私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涉及“原案”的认定问题。所谓“原案”(也可称“前提罪”),是认定一些徇私舞弊行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4,(20):14-14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法学研讨会上,北大法学教授陈兴良透露,刑法修正案(九)拟设置“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可认定为犯罪,“这个罪名的设置就将感情投资的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13.
何承斌 《探索》2003,(5):143-144
一、关于危害环境罪的概念危害环境的犯罪属于一种较新的社会现象 ,但从理论上对危害环境罪的概念探讨分歧很大 ,即使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 ,在“概念”问题上投入的笔墨也不是很多。因此 ,如果准确地界定这类犯罪 ,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外关于危害环境罪的表述 ,从其内涵和外延看 ,可分为二类。一类从危害环境犯罪的“间接性”着手 ,提出危害环境罪的特征。认为危害环境犯罪的成立以通过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造成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的损害为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了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持盈满问题,向受中国思想之关注。《周易》言“人道恶盈而好谦”,老子言“不欲盈”,范蠡言“国家之事有持盈”,荀子言“爵禄盈而忠衰于君”,管子言“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王船山言“盈而后奋”,曾国藩言“先自概”,所有这些有关持盈的观点,无不贯穿这样一个优势关注,即有盈满而如何持盈满?也就是孔子所要回答的“持满有道乎?”笔者认为,孔子的“持满有道”理论,在拓宽传统持盈理论向度上,是有独见之功的。  相似文献   

15.
近日,省委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关于向张鸣岐同志学习,做“四有”好干部的批示,深入学习张鸣岐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张鸣岐,1945年10月生,1966年8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沈阳市副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网两会网络调查中,超过87%的接受调查者表示对“三公”经费公开不满意,54%的受访者表示很不满意,受访者中87.2%希望将公款大吃大喝入罪。在网上公开公务用餐费用能够让费用下降多少呢?如果再加上公布菜单呢?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教授冯培恩说,即使不能都做到,也要正视这个问题,只要开始了,就是推进。  相似文献   

17.
在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1958年以来产生的“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7月23日,毛泽东讲话指责这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的问题。之后,会议对彭德怀等人进行错误的批判,并开展对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反党集团”的斗争。这一历史事件,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lop年6月彭德怀再呈中央“八万言书”,以及这封长信的历险过程,却是鲜为人知。彭感怀说:我最快刀岁的人了,不能把卖国贼的罪8背到格村里去l我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写出来,让历自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18.
名言警句     
《党员干部之友》2014,(4):44-44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球贻琦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使用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有许多讲究的。一言出口,是优美的语言还是污秽的语言,其效果截然不同。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罪语伤人六月寒。”这就生动而鲜明地说明了语言美的重要性。 怎样才叫语言美呢?《礼记》说:“语言之美,穆穆皇皇。”其注释是:“穆穆者敬以和,皇皇者正而美”。即说话的时候,对人要尊敬和气,语言要庄重优美。并要求达到  相似文献   

20.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探析——兼论维护刑事立法观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坚 《求实》2000,(6):32-34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①是97年刑法第336条第2款所增设的新罪,其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顺利推行,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有学者直接将该罪称作破坏计划生育罪②。但是,从实践情况看,97年刑法的这一规定已日益显现出其立法上的不足,急需予以完善。而且,只要进一步对规定该罪的法条(特别是再结合97年刑法其他有“问题”的法条)作些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法条上的不足所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立法技术及立法背景等客观制约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立法机关在刑事立法观上的不统一,最终导致97年刑法中的有些本可避免的失误和不足被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