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马同命     
云溪子 《小康》2005,(10):74-75
从千里之外的漠北进京,做了三载“胡子多,头发少”的老学生,终于出徒了。其时别无他求,只想早些结束牛郎织女式的生活。吾妻独撑门户,抚育二幼子,实在太难了!不想被分到中央机关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得服从。后来,举家迁京,仕途上也有了些不大不小的进步。对此,有人说幸运,有人说偏得,有人说贵人相助,有人说种瓜得瓜。余一直未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于今想来,似乎都是,又都不全是。当今,对一个人的成长,说法颇多。有人曰:一靠本事,二靠机遇,三靠关系。有人曰:一文凭,二年龄,三天意,四人情。还有人曰:文凭不可少,机遇很重要,年龄是条件,关…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说读书受穷应当不应当羞耻?这就是没有弄明白读书的真实现象和真实意义。所谓的读书就是一种文化生活,是对文化的享受和消费。有人可以偏重这种文化生活,有人可以偏重其它文化生活,就像饮食一样,各自去寻找和享受自己的口味。我还在一家主流媒体看到煞有介事的“警惕富人不读书”,这叫啥问题?  相似文献   

3.
●她们说:“只要有人帮我读书,将来我感激不尽……” ●“只要能读书,干什么都行!” ●“我们不要吃的,我们要读书……”  相似文献   

4.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呼吁目前应强化的是国民的阅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有名人言:“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宋鱼水是北京海淀区一名非常优秀的法官,但更是一个非常自觉的读书典型:“大学是我的第一次飞跃,在职研究生是我的第二次飞跃,出国学习是我的第三次飞跃,学习使我不断地飞跃。”宋鱼水还深有体会地说:“我深深感到,年…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在客户单位门口站岗值勤。每天,在门口站岗完成工作职责这是不用说了,但我总能碰到一些事情:经常有一些人就明目张胆地在我们门口倒卖发票,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一次,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与那些人“理论”,不料,反被那些人骂了一顿,还说我“不得好死”,我都气坏了;有时,一些人公然偷盗、损坏公共设施,我看到后就想去制止他们,但一想,这些事应该有人管,我去又管不了,还要挨骂,我站好岗看好门就行了。编辑同志,您说,这些事,我们管不管?保安员秦子旭秦子旭同志:你好!谢谢你把杂志当作你的知…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三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有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10万美元。”“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三个月…  相似文献   

8.
"讲"学习     
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过去以十数年计,如今仅以三两年、甚至以月计。聪明如比尔·盖茨,还说如果半年不追踪电脑动态,便要落伍;遑论平庸如你我之辈?过去说各领风骚没几天,是半当真、半调侃的戏言,如今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人类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谁胆敢妄称自己无需学习,那不是狂妄,便是无知,而狂妄和无知,从来都是一对不分彼此的孪生兄弟。一则针对四川、湖北十家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调查表明,在过去一年中,10人中有7个“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读书”;有5人表示“不读书一样可以抓生产”;还有人干脆认为“经验比书本知识重要得多”。另一则针对地市级领导干部“讲学习”的调查表明,绝大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提倡人们有读书的爱好,让人们培养看书的乐趣。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就说到:“我们非常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  相似文献   

10.
冒尖今议     
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冒尖的时代。而在现实生活中,冒尖何其难:露头角者常遭讽刺打击,甚至漫骂迫害;形高于众、木秀于林常成异端;“出头的橼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似乎成了铁的逻辑;……尽管伟人鲁迅对此早有抨击:“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家,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然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平等”还常受人“喜爱”,“长刀”还常被人高举,成为文明与进化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一个表妹前几天参加了一个人才招聘会,拿回来一大摞用工单位的招聘材料。我颇感兴趣地看了看,发现在应聘人员要求里几乎每家单位都写着:具备团体协作和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出来,我想可能与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国企学本事,去外企赚大钱”的行为有关,哪里钱多奔哪去,这令很多条件艰苦却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心都寒了。当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我是否具备奉献精神”的时候,谁在无愧于心地微笑,谁又在惴惴不安中沉默呢?应该说,我们一来到世上就是一个受益者。因为奉献精神是一条长链,代代相传,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人在奉献着…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说的是的鲍叔牙与管仲一起做买卖,得了利,管仲自己多拿了一些。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因为管仲家贫需要钱,并非人贪。管仲曾数次为人出谋划策都不成功,有人背后议论时,鲍叔牙说,是时机不利,并非管仲不智。管仲曾几处做事被人赶走,有人因此怀疑管仲的品行。鲍叔牙说,是因为那些人不识才,而不是管仲不贤。管仲听说后感激不已,仰天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13.
常听人说:“××这孩子呀,我看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看他现在……。”还有人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当时我倒觉得他们说的都正确,可是当我在政治课上学习了一些唯物辩证法原理后,才知道他们说的是不对的。“三岁”不能“看到老”的。  相似文献   

14.
走进白云岩     
作家麦家说:“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事情。”几年前去过白云岩,当时还没有读到麦家的这段精辟言论,只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如果说漳州南站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漳州进入高铁时代,那么位于龙海颜厝镇的白云岩,就从原来的偏僻一隅,一下子身处交通要道,原来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而今“一朝亮相见真容”了。因为朱熹,慕名前往白云岩的游览者便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1,(4)
老家的堂叔有一个很稀罕的名字:碗小。我爷爷辈上有兄弟6人,都是贫苦出身。5个兄弟出来闯荡,去了天南海北的5个地方。老家只留下了堂叔的父亲和老祖宗们。关于老祖宗的故事,堂叔对我讲过一些,那时我年纪小,日子久了也记不得了。堂叔是民办教师,有一年我回家,他说他双喜临门,一是入党,二是农转非成了正式编制的教师。老家并不算富裕,但盖楼房买彩电的人家却也不少。讲起来堂叔还拿一份不太低的工资,条件该比一般人家好一点,但他却没造楼房也没买彩电,攒下钱供两个儿子读书到高中毕业,这在当地是很少的。堂叔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楼房平房一样住人。  相似文献   

16.
说附和     
康熙有一次在北巡途中,同随行大臣谈到了一个叫穆尔赛的官员。他说:“我听说穆尔赛居官不善。你们知道吗?”在这之前看来是没有一个左右大臣向他报告过穆尔赛的问题。但皇上一说,左右的话匣子一下全打开了。有人说:“就像皇上您英明指出的那样,穆尔赛为人昏聩,不能办事。”有人说:“穆尔赛的贪,大家都知道。”还有人言之凿凿“我往西岳祭祀时,那一带州县官员提到穆尔赛都叫苦连天。穆尔赛的名声实在不好。”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理也断断不能容他!”从左右的应答来看,他们似乎对穆尔赛的问题早就知情,但谁也不开口。待到皇上一点,便如河之决…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提倡人们有读书的爱好,让人们培养看书的乐趣.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就说到:"我们非常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是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06,(Z1)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军”的叫法就流传开来。后来,有人问朱德“,朱毛不可分”是不是井冈山会师后形成的?朱德说“:朱毛不可分的思想我也不是一参加革命就有的。1927年南昌起义时,还没有这个思想,1928年上井冈山时我初步有了这个思想,但不够明确牢固,到了遵义会议时我才彻  相似文献   

19.
边城 《人权》2004,(3):25-27
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自己心爱的太阳物理专业,从北京远赴河南,创办“艾滋孤儿”学校。一些人并不理解他的做法,“他如何运作一所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学校?”甚至还有人对他表示怀疑,“他自己都还不能养活,又拿什么去救助那些‘艾滋孤儿’呢?”  相似文献   

20.
李乔 《同舟共进》2013,(11):80-81
人和禽兽,谁优谁劣?有人说,这是个假问题。我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真问题。在中国人的骂人话里,有把人比作禽兽,把干坏事比喻为禽兽行为,比如,骂人是“畜生”、“衣冠禽兽”、“兽性大发”。再进一步,是骂人比禽兽还坏,如骂人“禽兽不如”、“狗彘不如”。这种拿禽兽作比喻的詈语,有个前提,就是设定禽兽、畜生一定坏。其实,这个前提并不太准确。那些为人类服务的禽兽,比如驴马鸡豕、观赏动物之类,就不坏,还挺好。所以,全盘否定禽兽,动辄拿畜生类比坏人,并不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