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精神血脉。文章从党的百年党史的整体性出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交织交融的关系。从二者关系上讲,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建党实践下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精神内核,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所承载的政治信仰、初心使命、斗争精神和忠诚品格;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深深扎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载体。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人民性、实践性、革命性等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党中央号召全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增强信仰力量、加强党性修养的源头活水。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产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心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毛泽东不仅以身体力行的毕生实践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光辉榜样,而且以丰富的思想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各要素的理论阐述。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代表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人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到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等方面为理路,展开对毛泽东论述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从而为奋斗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动力之源泉,青年学生是我国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和动力。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结合势在必行,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与课堂魅力,使青年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攀升。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的、锻造于人民实践的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历史重任、意志品质、政治品格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新世界的精神,闪耀着新世界的智慧和光芒,始终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而深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7.
“践行初心”“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关于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鲜明例证。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是对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不负人民”内涵的深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要体现在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用日用而不觉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磅礴力量和对人类命运真诚关切的天下情怀上。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内容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历史环节。而作为一种对于建党实践的“能动”反映,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既来自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百年党史的历史觉悟,也源自对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源头的理论反思,更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对“自我”的历史哲思。作为一种包含着辩证思维智慧的思想结晶,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内含着关于真理与价值、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生存与死亡、党性与人民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对这些辩证智慧的理解可以启迪人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怡菲 《世纪桥》2023,(8):1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范生作为学生和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促进民族复兴、振兴国家教育的重责。因此,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师范生至关重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概括和升华,是党百年光辉历史的传承与凝练。回应成长需求,适时对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伟大建党精神内容加以引导,使大学生以史为镜,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百年党史作为生动素材,拓宽育人渠道,贯穿思政课、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个方面,从而增强师范生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以实际行动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奉献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总结性提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实践,成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构成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实际行动,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落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新要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会计准则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 ;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 ,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