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筱平 《奋斗》2006,(10):25-26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大庆油田工人技师何登龙同志。应当说,何登龙同志是现代“铁人精神”的传承者,也是“长征精神”的一种体现。今天,我们回首长征、忆铁人、学雷锋的目的,是让我们依然发扬这些“精神”,增强我们的信念,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70年前,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那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没有它;中国革命不会取得胜利,新中国也不会诞生。而那些在长征中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艰苦战斗的老红军们,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天津市,还有22名老红军健在。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的有关同志和本刊记者对这些老红军进行了走访。倾听他们追忆那动人的长征故事。  相似文献   

3.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田家山 《新长征》2006,(10):14-16
长征,对许多人来说至今记忆犹新。长征,中国革命征程上最为壮观的一页,它扭转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更创造了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长征精神,它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早已写进中国和人类的辉煌史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党刊研究会组织了10多家地方党刊社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团,作为采访团的一员,我有幸重走了贵州境内的长征路,领略了当年“西风烈”、“霜晨月”、“雄关漫道”、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炮火连天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为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弘扬长征精神,对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岳 《北京党史》2006,(3):46-49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本刊记者采访了现年53岁、曾自费重走长征路的南京旅行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利祥。  相似文献   

7.
褚银 《北京党史》2006,(5):34-37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9月21日至27日,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学党史重走长征路”第四组来到了甘肃。本着“体验长征、传承精神”的信念,我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到了腊子口战役的豪壮艰辛、俄界会议的果敢英明、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的凄然壮烈以及会宁会师的胜利喜悦,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来到天险雄关腊子...  相似文献   

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那场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红军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指战员有一种“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始终鼓舞激励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勇往直前。《长征组歌》中的那句“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1.
70年前,历史见证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论起它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长征的奇迹虽然属于20世纪,但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于都、长汀虽然分属两省,但相隔只有100多公里。连绵不断的红土地、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让他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征程中,迈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13.
5月1日,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在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长汀杨成武将军纪念广场举行出征仪式。三明市委、宁化、长汀县委有关领导和《我的长征》全体人员出席仪式,6000多名老区群众前来送行新长征队员从老红军手中接过旗帜踏上征程他们将沿红军长征主要线路徒步行程1万多公里 央  相似文献   

14.
长征精神中“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以及“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直接秉承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延续发展;“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生动体现;“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以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有着内在的价值关联。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1,(20):F0002-F0002,F0003
“学党史重走长征路”活动是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窒举办的全省党史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以“学党史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组织全省150多名党史干部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切实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这次活动从8月23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启动,分广西、贵州、四川、甘肃和陕西五路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接力重走,在重...  相似文献   

16.
石仲泉 《湘潮》2006,(10):1-1
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根据我走长征路的经验和采访一些老红军,对红军长征精神有如下解读。解读之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这样,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透视长征的伟大征程,准确把握长征之旅的突出特点,充分理解长征精神的实质,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弘扬。我们要着力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要着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努力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着力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同心同德地努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华夏大地上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而彪炳千秋。70年岁月的流逝,不朽的长征精神更凸显出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也为世界人民所称颂。近日,本刊记者就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问题,采访了著名长征史专家李安葆,并编发相关资料,以期对基层广大党员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新湘评论》2006,(12):52-53
年初’我们用一种独有的方式纪念长征——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征文”为主体的年度宣传策划。每期都有长征的话题,每天都有一种崇敬让我们感动。长流水,不断线。长征精神让我们在征文过程中收获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在近百篇应征稿件中,选登的22篇文章充满了激情,展示了希望。这次征文活动。特色纷呈。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浓缩了革命前辈对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抚今追昔,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纪念先烈,重温历史,感召未来,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激励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本刊特辟专栏,展现红军长征中最动人的故事,相信读者会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