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理念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这是首次把和谐社会的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  相似文献   

3.
朱西周 《唯实》2005,(4):34-3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现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推进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而言的。本文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角度,分析了二元结构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危害,提出了城乡统筹的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作翰  张英洪 《探索》2006,13(1):50-54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信条,是政治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公民给予平等的关怀,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准则;但在当代中国,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为地建立起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平等的地位;消除对农民的种种歧视,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城乡之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全面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社会人口流动和城市化都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政策不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就会转变为城市二元结构,就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漫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把学界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加以总结,有助于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推进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新军  王新文 《唯实》2010,(12):62-66
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一系列经济要素配置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现有农村金融供给的严重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刺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也为金融供给的演变和创新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吴秀红  李刚 《新长征》2006,(12):8-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性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这就明确了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是从新农村建设入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构建和谐吉林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省正处在传统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的转型期,城乡之间发展存在的差距成为制约吉林省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因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成为我省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清华撰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环境伦理的支撑,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深化环境伦理道德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祥和、协调、稳定、昌盛的社会."五统筹"科学发展观是充满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目标。鹿泉市围绕“打造经济强市,建设生态鹿泉”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和社会人文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从而推动了鹿泉市的经济社会建设。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加快经济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目前社会中的很多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经济发展还不十分充分…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为回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根据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的社会结构是以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衡和共同发展为其核心理念。文章从结构主义的视角论述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社会分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不合理化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形成这种社会分层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探讨了遏制这种不合理社会分层趋势、构建和谐社会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正宁 《探索》2011,(6):27-31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重庆市认真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社会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由此可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认识三点,即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提出和谐社会的根据和意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制度等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城乡不和谐会削弱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危及社会的安全运行,增大和谐社会建设的阻力.实行"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等是协调城乡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统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产领域所追求的生态伦理目标,消费欲望与物质需求的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消费领域追求的生态伦理目标,支配自然与崇敬自然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立的生态伦理理念。上述三方面奠定了面向未来的生态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推动包容性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战略的实施、社会排斥的消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和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保障机会平等和权利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包容性增长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以贯之的发展道路和执政理念,表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