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6,(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规定,也是新型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题,还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措施与有力保证。从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视角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公共服务普遍化、公共服务差异化、公共服务整合化、公共服务合理化、公共服务持续化等五个方面,以便使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并与特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还要能够适合城镇居民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我们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服务项目及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与设计,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多元供给机制、评估机制及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让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坚强保障与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3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约1/6。新市民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弱化和社会化养老支持力的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弱权,使新市民的养老问题已不单纯是经济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新市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新型城镇化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区域布局,扩展欠发达地区和乡镇金融服务覆盖面;创新金融工具,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多样化需求;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创新金融机制,为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市民是城镇化后出现的新群体之一,其身份、就业、居住环境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其在农村生活时所产生的纠纷相比,新市民在城镇生活中的纠纷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如果仅仅依靠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已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完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急需发挥作用,以期实现保障新市民合法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城镇化建设后期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内在关联。文章分析了旅游业对桂林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阐释了当前桂林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提出了旅游业助推桂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董文琴 《奋斗》2013,(2):34-3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内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原动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在现有体制环境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解决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承载能力、土地财产权和城乡统筹发展等突出问题,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占斌  黄锟 《理论研究》2013,(5):2-8,14
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周期,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和城市病发作的叠加期。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病发作的叠加期,一方面,需要针对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叠加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也是叠加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叠加期的城镇化需要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这是叠加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和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易鹏 《当代贵州》2014,(22):66-6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现代化水平相当滞后,不佳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提升城镇化率与城镇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改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就成为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剖析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潘小刚 《学习导报》2013,(11):21-22
目前,湖南新型城镇化已迈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湖南全省城镇化率达46.65%,较5年前提高6.2个百分点。据有关方面测算,全省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转移70多万农村人口。这意味着,湖南每年有70多万农民变为了"新市民"。如何让每年多达70多万的农民朋友高高兴兴进城,并且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湖南新型城镇化战略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既取得了一些城市建设"政绩",也凸显了一些城市建设"政疾",包括新城建设"摊大饼"、粗放发展新区、强制征地拆迁等各种城镇建设"诟病"。解决好过去城镇化建设的"诟病"问题,关键是依靠新型城镇化建设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把"群众路线"的"普遍性"理论,落实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特殊性"实践当中,发挥"群众路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理论指导作用,从而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谱写"中国梦"的"美丽城镇"建设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社区治理实践,当前社区治理现状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推进社区治理转型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滞后性问题,文章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建构良性运行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高社区组织化参与治理能力、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等社区治理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辽宁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改善城镇化发展体系、调整城镇化发展动力,以及调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地区实际,针对辽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3,(3):45-46
正按照省委率先实现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省农垦总局五年时间再造了100多座生态宜居垦区新城,城镇化率达到了85%,65万职工家属进城成为垦区"新市民"。为同步跟上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垦区各级工会女工组织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依托工作领域优势,教育引导女职工和家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在垦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凸显"半边天"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批农民进城,由此也催生了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进程中由于被征地拆迁或者生态移民而由政府集中安置的农民,也被称作“新市民”,虽然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转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市民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即完全融入城市的发展,良好的城市适应还包括价值观、社会权利、心理层面、外部的、内在的等因素的统一转变.文章将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怡和新城为研究样本,通过城市适应性理论维度分析,调查研究新市民城市适应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尽快真正实现市民化,同时也为政府、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眼城与乡的新循环,加快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而探索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潜力巨大当代贵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何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