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2.
孝道     
正何春艳是四师医院麻醉科主管护师。参加工作以来,在科室一直认真、勤恳地工作着。同事间与人为善,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进步。2018年她被可克达拉市推选为"兵团道德模范"先进个人。孝之心由于何春艳母亲身体不好,哥哥工作又特别忙,一个人照顾老人顾不过来,自从何春艳结婚后,照顾她父母亲的责任就由何春艳夫  相似文献   

3.
<正>她是孤寡老人的"好女儿",照顾的孤寡老人就有十多位;她是困难少年的"好妈妈",多年来救助帮扶贫困学生和失足青少年数百名;她是领导、同事眼中的"红心民警",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志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王红心。多  相似文献   

4.
《党建》2016,(12)
正母亲王桂芝18岁入党,如今已经77岁。在村里,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自觉自愿地关心照顾着年迈和重病的亲戚邻居,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雷锋老太"。几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身忙碌:抱柴、烧水……水烧好后,她将热水分到两个水盆里,一盆送到对门大伯屋里,另一盆送到邻居金嫂那。在金嫂家,母亲还要帮她穿衣、洗脸、梳头、收拾屋子,整理干净后回家做饭,做好后再给金嫂端去。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婆媳关系最难处",然而王潘荣却几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纯笃至孝,细心照顾半瘫的丈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了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平淡之中蕴含着浓浓的真情,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柔弱臂膀撑起家庭王潘荣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  相似文献   

6.
同事小关     
正我的同事小关,大名叫关秀琴,今年40岁,是奇台农场水管处的一名普通职工,见人话语不多,只是微微一笑。别看她年纪不大,但在农场水利战线上已有20个年头,是一名"老水利"了,去年"七一"还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单位里岁数大的喜欢喊她"关丫头",年龄小的都亲切地叫她"关姐"。上世纪90年代末,刚上大学的小关因父亲突发意外去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和母亲一起担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家庭重担。在父亲单位领导的照顾下,小关成了一  相似文献   

7.
<正>5年前6月的一天,农七师工八团奎屯社区退休职工王爱国八十多岁的母亲史妙英突患脑梗塞住院,二十多天的治疗留下了半身瘫痪。王爱国是家里长子,弟、妹在外地工作,他将母亲接到家照顾。一日三餐是正常人最平常的事,但病瘫在床的母亲不能自己张口吃饭,王爱国就像小时候母亲给自己喂饭那样,一勺一勺把饭送到嘴里,每顿只吃一小碗饭,但要20分钟才能吃完。自母亲病后,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晚上隔两小时给母亲翻一次身,到了夏季,为防止生褥疮,他每天  相似文献   

8.
文摘大观     
美国“母亲先生”蔚成风潮据《青年参考》报载,美国经济不景气,令男士的传统角色出现重大改变,“母亲先生(Mr Mom)人数大增。美国人口资料局的调查显示:1991年5名5岁以下的托儿所儿童,就有一位由父亲照顾,而母亲则赚钱养家。专家指出,“母亲先生”风潮的部分原因是愈来愈多男士被裁员,妻子则加入服务性行业,因而导致留在家里的一家之主,只好父代母职,做起照顾子女的工作;另一个原因是服务业的弹性工作时间,使得同是在服务业工作的父母,也轮班在家里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9.
《党员文摘》2006,(5):F0002-F0002
2005年12月7日.是重庆黔江小女孩倪东艳8岁的生日。可这天早上.父亲仅仅说了句“照顾好妈妈”后,就停止了呼吸.小东艳从此就开始了独自照顾智障瘫痪母亲的艰苦生活。照片中的家简陋而昏暗.她就将作业拿到灶前.一边烧柴火做饭.一边借着火光做作业。曾经有好心人提出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小东艳却回绝了,因为她舍不得丢下智障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感恩母亲     
<正>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母亲节,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  相似文献   

11.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笔者来到八师一四七团十连职工梁月兰家,看到梁月兰正在为瘫痪的母亲捶腿,她母亲眯着眼正独自享受着,她对母亲的那片孝心一下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起梁月兰照顾瘫痪母亲的事情,那还得从2011年3月份说起。天气逐渐暖和,老人在楼房外经常走走锻炼身体,不知怎地,一天突然一下就倒在楼下的平地上,当时就没起来。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敲开她的房门,帮着把老人送回屋里,她还没说一句感谢的话,那人水都没喝一口,默默地走了。  相似文献   

13.
<正>清明节到了,我多么思念在天堂里的妈妈。妈妈已经离开我十年了,我多想知道妈妈在天堂里是否过得好。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坚信,母亲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尽管她的外表是那样的平凡,命运是那样的坎坷,人生是那样的平庸,但她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母亲。俗话说,胎儿"七活八不活",我是八个月早产的。母亲生下我后,有人劝她,这个孩子  相似文献   

14.
正【人物】自学160多门网课的万雪琴【故事】61岁的万雪琴,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学员。今年3月,这所老年大学开通"空中课堂",万雪琴第一时间注册。白天要照顾外孙女,她就利用空闲看时间短、集数少的课;晚上10点以后,就看时间长、集数多的课。平均每天学3-5门课,一个多月以来,她已经学完了茶艺、隶书、楹联等多门课程。此外,万雪琴还给同学推荐优  相似文献   

15.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16.
"瞧你妈91岁了还多精神啊!"听到这样的话,儿子田红兵总是感到格外开心,看着妈妈的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农九师一六三团三连的张永银是一位幸福快乐的老奶奶,她的小儿子田红兵和儿媳陈古丽数十年如一日孝敬、照顾母亲令这个家庭格外地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17.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8.
说起十师幼儿园的何红娟老师,所有认识她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人们钦佩她不仅因为她被评为师十大杰出青年,是师屯垦戍边奖章获得者,更因为她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可敬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何红娟自幼丧父,唯一的哥哥又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母亲年迈需要照顾,生活的磨砺铸就了她坚强自立的性格。婚后她有了可爱的女儿,可丈夫工作忙,常常出差顾不上家,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沉沉地压在她肩头,可这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农二师二十九团十三连一个平凡而朴实的5口之家。邵道理和刘海兰夫妻都是二十九团十三连的普通职工,他们育有一儿二女。66岁的母亲一直跟随着他们生活。他们生活在一起20多年,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在为这个家全身心地付出,一切都是那么普通而又寻常,在这个家中,他们相互照顾、相扶相携和睦相处,演绎着人间最真、最平淡的幸福。2009年、2010年他们的一家被师、团授予"和谐小康家庭"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20.
正14岁的初中生郑静,十多年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失明的母亲。她的事迹感动无数人,获评中央电视台"媒体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站起身后,右手习惯性地先抬起伸直,再左右摸索,这是余庆县构皮滩镇齐坡村村民丁恩珍10年来最频繁的一个动作。女儿郑静在家的时候,她的这个动作方便女儿在前面牵引,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摸索着在屋子里转转。10年前,丁恩珍因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后来丈夫又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