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也就具有了它所独有的特征,即功能上的革命化和政治化,内容上的通俗化和形式上的小型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苏区文学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红色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治学会苏区精神研究专业委员会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简称苏区精神研究会)在江西省赣州市成立.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在贺信中指出:"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研究和宣传苏区精神是我们宣传、理论战线的责任和荣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并且强调:"这是一个'红色学会'!作为社科类国家级学会落户江西,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作为研究苏区历史与精神的社科研究学术团体,在全国是第一个."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苏区精神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现兼任苏区精神研究会秘书长的杨木生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东苏区屹立于东海之滨,赛江两岸.为了传递情报,运输物资,联络自己,打击敌人,闽东苏区先后成立了船民工会,海上游击队,开辟了从赛歧经三都到闽江口的海上交通线.这是红军历史上最早的海军部队,最早的海上交通线.它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对闽西苏区土地革命各个阶段的政策演变,进行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海党中央通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它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苏区的战略转移任务,包括护送200多名白区领导干部到苏区工作,运送数千吨的紧缺物资到苏区。传送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文件、情报资料。中央红色交通线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金寨是全国有名的三大将军县之一,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的第二大苏区,以往的党史对此地苏区的历史叙述不够全面、充分,较多地讲它"左"的错误,因此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全面分析和评价金寨、鄂豫皖在党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阶段性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1]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明显地烙上了时代和阶级的印记--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且作为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文学的写作对象的主体性是非常关键的,它必然是具有阶级性的.  相似文献   

8.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的闽西苏区文学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场革命文艺运动。它是土地革命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反帝反封的斗争中所显示的彻底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都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产生了大量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歌谣、诗歌和戏剧作品,丰富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宝库,而且以异军突起的姿态,以石破天惊之势开辟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道路。 本文打算从更为广阔的区域文化的视野上,对闽西苏区的诗歌运动进行全新的、整体的探讨,旨在揭示文艺与社会之间的诸种复杂、多向性的互动关系,并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等理论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向度的现代观照,以期能探寻到长期困扰人们的机械反映论、狭隘工具论的实践的源头,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与拓展,更有助于构建闽西区域文化史,深化区域文学特质的提炼。  相似文献   

11.
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区精神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理论概念,应从原生态上去研究与把握它的内涵,从它的特征和价值来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研究苏区精神,要有新的举措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湘鄂赣苏区是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创建的苏区,毛泽东不仅高度关注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发展和坚持,而且还给予了精心指导.湘鄂赣苏区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80年前,才溪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一首颂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思想教育坚定了苏区干部的理想信仰;其次是作风建设促进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迅速形成;第三是法纪建设保障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所谓地域性,即是限于苏区范围内;所谓时间性,即是苏区形成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苏区教育有独特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随之有独特的社会效应。窥一斑而知全貌。了解鄂豫皖苏区的教育状貌,即可见整个中华苏  相似文献   

15.
<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民歌流行于中央苏区,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热情颂扬,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苏区干部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苏区干部好作风"包含两个层次,由"苏区干部"和"好作风"两个关键词组成,前者指的是特定历史执政群体,后者反映的是其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它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所透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苏区革命斗争中,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革命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分别于1928年5月和10月在宁冈县主持召开了苏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过去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对苏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苏区各级党组织,根据苏区党两次代表大会确立的中心任务,积极行动,努力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战斗的堡垒,领导苏区人民击退敌人的"会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指引下,党的建设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这些宝贵经验,对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  相似文献   

17.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形成和发展符合一定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效应.从心理机制上看,其实质是苏区干部通过准备、组织、接受三个阶段对我党代表的先进文化进行主体认同的过程.从心理效应上看,它符合高层次需要效应、真善美效应、内外动机效应、群体认同效应、榜样示范效应、简单暴露效应等多层效应.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 《党史文苑》2010,(3):4-6,10
(2009年12月11日在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我衷心祝贺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这里,我就如何进一步宣传苏区精神讲点意见.苏区精神是在2005年10月兴国会议上,与会同志取得共识后力主要大力宣传的.此后,许多同志特别是江西赣州市的同志,一直在呼吁如何唱响苏区精神.2007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邀请全国有苏区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可以说,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红军撤离苏区举行长征之前的七年中,闽西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这是一次自古未有的革命运动,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因为经验不足或各种错误认识而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新的论题,就笔者浅见所及,在已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各类史书中尚无闽粤赣苏区的记载,更无它与中央苏区关系之论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粤赣苏区建立了统一的党、政、军、工、团的省级领导机关,并领导苏区军民取得了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来又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烈士们用鲜血谱写的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亟须进行深入研究。一、闽粤赣苏区的建立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为了巩固发展全国苏区,于1930年11月17日制定《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确定闽粤赣为全国6个苏区之一。“苏区工作计划”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