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和“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对范畴。“义”泛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利”则是指物质利益、功利。“义利观”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的内容。 社会主义“义利观”,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主张“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观点。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义利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统一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忽左忽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科学价值观。这一新型的科学价值观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揭萍  熊美保 《求实》2005,(7):28-29
领导干部义利观是领导干部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领导干部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义,以个人正当的需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正当的“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在现阶段,领导干部应确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做到崇义兼利,义利统一;通过加强教育,从严治“官”,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人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随着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涌现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求越来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清初实学家颜元在批判地继承以往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义利新解,成为清初实学在义利问题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精髓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义利观。儒家主张在义与利之间必须体现相互制衡的有机统一,一旦在个人利益与义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毅然牺牲利;道家反对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贪得无厌,提倡无为而治、节欲薄敛。传统的义利观对当今社会有着较强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如义利并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义为上仍然可以作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以义谋利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观论述的思想史料非常丰富,其中以儒家义利观影响最大.其积极意义在于滋养了中华民族尚义好礼的性格,消极影响在于制约了工商实业发展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继承传统,建构发展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新世纪义利观的坚持发展必须义利并重、以民利为本、求利不违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一论断指明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义利观。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贡献,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儒家义利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行而宜之谓之义”。直即相宜、适宜,也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卢运山 《理论学刊》2007,3(8):107-1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苑秀丽 《理论学刊》2004,2(7):44-46
20世纪,传统义利观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变化,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义利矛盾日趋激烈。重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求的义利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而在全球化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力求使法、德(义)、智、利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乃是我们重建当代义利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黄建国 《求是》2005,(17):56-58
“老百姓大药房”是由湖南省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10家省级公司组成的大型药品零售企业。2001年,该企业在全国率先提出所售药品“比国家核定零售价平均低45%”的口号。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均排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企业讲诚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义生利,而不能见利忘义,因利损义。“老百姓”从成立之日起,便倡导“商道即人道”的企业道德,确立义利结合、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并使之贯穿企业经营的始终。勇担社会责任,把服务群众当作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的信条。“老百姓”自觉承担…  相似文献   

11.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同生共在的整体,观其长能知其短,观其短亦能知其长,以义利观为例说,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命题。朱子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程明道曰:“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语录》十一)。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里“义”指什  相似文献   

15.
在儒家思想史上,义利观始终处在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认真梳理儒家义利思想的历史内涵、发展与影响及时代转换,有利于传统义利思想在当代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引领广大师生弘扬社会主义义利观,将奉献精神、服务社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自古及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现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兼重义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儒家“尚义轻利”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义利关系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尚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这场争论的内容很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第二,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义利观,即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备什么样的义利观.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既信利,更讲义,正确处理利与义、企业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挥骨干作用.一、树立正确的义得观,就是要不忌讳讲“利”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职工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企业经营者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进行企业转变型,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抓大放小等一系  相似文献   

19.
义利观是关于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它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并由此形成内容各异的义利观。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亮宜教授的力作《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是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数载耕耘写出的。该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引导广大读者深切关注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国特色、民族形式等问题。该书指出,中国的义利观,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了的价值观。以儒家义利观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道义优先精神,曾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情感、行为方式和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