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母亲的足迹     
母亲去世已整整47年了.当时我俩年龄还小,一个(沁平)10岁、一个(夏平)9岁,对她了解不多,对她的身世也不甚清楚.最近,由于父亲写回忆录,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材料,包括她写的自传和日记,走访了曾经与母亲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才对母亲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2.
说起十师幼儿园的何红娟老师,所有认识她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人们钦佩她不仅因为她被评为师十大杰出青年,是师屯垦戍边奖章获得者,更因为她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可敬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何红娟自幼丧父,唯一的哥哥又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母亲年迈需要照顾,生活的磨砺铸就了她坚强自立的性格。婚后她有了可爱的女儿,可丈夫工作忙,常常出差顾不上家,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沉沉地压在她肩头,可这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农五师中学学生谭静依的母亲,因身患乳腺癌住院治疗,在农五师高级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杨建老师的帮助下,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谭静依母女非常感激杨建老师。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逐渐深入,农五师高级中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杨建老师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了这个活动之中。当她得知农五师中学谭静依的母亲患病的消息后,便亲自到团场去看望她和她的母亲。谭静依在师中学就读,品学兼优,但她的父母离异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又没有工  相似文献   

4.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爱     
正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当我哇哇落地,母亲将我拥在怀中,呵护倍至。当我哭啼之时,母亲想到的是孩子饿了还是冷了?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为的是让我吃得饱一些,穿得暧一些。一旦生病,她更是焦虑万分,吃不下饭,睡不安觉,恨不得将病痛转移到她的身上。母亲总是辛勤劳作,再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怎样面对儿女情长?邓小平的家庭生活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关心爱护,互相照顾,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母子情深重如山1926年,邓小平的母亲病故了,邓小平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姓夏的妻子,即解放后一直跟随邓小平在一起生活的夏伯根老人。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田无一垄,一贫如洗。她有一个哥哥,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因悲失娇儿,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十几岁时就嫁了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  相似文献   

7.
大姐     
母亲最讨厌的人是大姐。 大姐长我20岁。她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有一样,就是倔犟。她爱和母亲唱对台戏,母亲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常常气得母亲抹眼泪。也许是基于这个缘故,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母亲便把20岁的大姐嫁了出去。  相似文献   

8.
母亲今年春节后不久就迈入76岁的门坎了。知道她老人家不爱兴师动众搞生日庆宴.遂问她有何心愿,母亲笑笑说:“最近老梦见磁器口.你姐弟几个谁有空就陪我到磁器口转转吧。”  相似文献   

9.
感恩母爱     
<正>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可能没有妻子、丈夫,但是他(她)绝对不能没有母亲,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抚养成人,并且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母爱如山,因  相似文献   

10.
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3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现在一个弟弟已死,一个弟弟尚在。母亲在35岁时即患肺痨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我出生后……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七词唱。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80后"侗族姑娘陆永江出生于黎平县永从乡上寨村,母亲是一名刺绣高手。耳濡目染,她从小便学会了侗族刺绣,母亲也希望她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不幸的是她却因一场火灾导致右手残疾。为把侗族刺绣文化传承下去,性格刚强的她选择学习工艺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陆永江就自己设计图  相似文献   

12.
周毅 《求贤》2007,(7):27-27
她是一个普通女孩,甚至是不幸的。母亲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必须依靠双拐行走。父亲脾气暴躁。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常会对母亲拳打脚踢。  相似文献   

13.
<正>我父亲评价母亲有一句话,说她:"矮小而高大,柔弱而坚强。"母亲,一米五几的个头,四十多公斤的体重,很难想象她如何高大,但她做出来的业绩却不得了。她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也不像是个坚强的人,但她的一生却离不开"坚强"二字。从她生命最后那段住院治疗就能看出来,这个老太太实在不一般。大夫向她宣布,她所患的食道癌已是晚期了,而且发生巨大占位性病变,不能进食。要想活下去,就要切开胃壁,进而还要切开气管。一般人如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农五师中学学生谭静依的母亲,因身患乳腺癌住院治疗,在农五师高级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杨建老师的帮助下,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谭静依母女非常感激杨建老师。 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逐渐深入,农五师高级中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杨建老师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了这个活动之中。她得知农五师中学谭静依的母亲患病的消息,便亲自到团场去看望她和她的母亲。谭静依  相似文献   

15.
(一) 1913年3月8日,王莹降生在安徽芜湖.她原姓喻,父亲喻友仁在南京任英商亚细亚洋行稽查,十天半月都不回家一趟,母亲王氏曾做过中学教师.王莹原名喻志华,后改从母姓,名为王克勤.芜湖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还是民歌之乡,王莹的母亲又是音乐教员,给了她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幼时就有唱歌的天赋.不幸的是,她8岁那年母亲病故,后母是个刁蛮凶悍的女人,把她送到远离芜湖的基督教会办的女学堂学习.  相似文献   

16.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17.
燕山余脉苔山脚下的隆化镇,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叫郑淑芳。郑淑芳出生于滦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护林员,也许受父亲感染,她从小就做着绿色梦——当一名林业工程师或者林业工人。读初中时,因母亲久病卧床,小淑芳  相似文献   

18.
曾亚波 《廉政瞭望》2009,(10):64-64
2007年,我因工作变动,举家迁往江苏常州。根据母亲的建议,搬家的日子定在国庆节。打点好所有的行装,母亲还特别从一个旧木箱里拿出她的荷包,分给我几张“红歌卡”。她深情地说:“这东西和家里那盆万年青,都要永远留着!”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和我在夕阳下散步,她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务事,我有些心不在焉,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着。母亲年龄大了,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穿过马路就是广场了,看着过往密集的车辆,母亲突然放慢了脚步,腾出右手,犹犹豫豫地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震颤起来。我扬起头,蓦然觉得夕阳下的母  相似文献   

20.
诫子书     
我们家安上电话,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只是高兴,而对于母亲来说,便是十二分的新奇了。母亲别说接听过电话,连见都没见过。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呆在农村,见的世面不多。住到城里来,也是拗不过我好说歹说让她到城里为我带孩子。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不喜欢墙上贴的画,不喜欢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