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正导语: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几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在长征途中,红军队伍远离根据地,却能够掌握最准确的战略情报,指挥层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作战决策,从而赢得先机,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部队。长征途中,他们  相似文献   

2.
<正>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严重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近3万闽西儿女投入到了长征的革命洪流中,他们大部  相似文献   

3.
郑巍宁 《党史文苑》2012,(23):48-50
长征期间,红军经常被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却从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由于红军在长征中的"密码脑袋(即密码电台侦听破译工作)"的巨大贡献。1976年秋,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谈到情报工作时说:"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破译了他们的密码。"彭德怀也说过,长征"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进行的.当时,宋庆龄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为红军的长途转战而担忧,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欣慰.在此期间,她曾从各方面对党和红军的斗争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当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时,宋庆龄即于1933年9月作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著名演讲,指出:"广大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中国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红军从撤离苏区到通过敌之第四道封锁线,不过才走出二万五千里征程的约十分之一,就已损失过半。特别是过敌之第四道封锁线之战,血染湘江,是红军长征史上最为被动惨烈的一幕,也是红军战争指导史上最为拙劣的一例,教训深刻,值得深入研究,深层揭示。迄今的相关史著对这里的原因有过定论,既说是由于控制中央红军指挥全权的博古、李德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造成的,又说是他们的"大搬家"错误思想指导造成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可是,不论是词义上还是现实中,逃跑与搬家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  相似文献   

6.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怀念     
深挚的怀念是感人的。在红军长征的艰苦年代,一个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妇女,一个流落在外的巴安汉子,他们对贺龙和红军战士的深切怀念,尤为感人。这是那位湘鄂西根据地妇女心中的歌:男跟老贺当红军,奴带娃儿做阳春;十年r回十年等,总有一l回家门。诗中的“老贺”便是贺龙,湘鄂西革个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这位妇女的丈夫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而她刚带着孩子在家辛勤劳作。但随着根据地第五次反“图加”战争的失败,贺龙带着红军进行了万里长征。当时,根据地在敌人的残酷“清剿”下,腥风血雨,天低云暗,这位妇女的处境是极其困苦的…  相似文献   

8.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也是红军长征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程.在阿坝州境内,红军经历了四个"最":①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在州境内先后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常委会议等10次政治局会议.②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9.
正白云山战斗是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15天内,由东固、富田向东转战泰和,连续打了5个胜仗,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朱毛谋划旗开得胜1931年4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军事"围剿"。毛泽东、朱德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敌人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内部不统一,除了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孙连仲的第二十六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20,(8)
正他是黄埔军校一期高才生、周恩来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是骁勇善战的红军参谋长,曾立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头不刮胡子"。1928年8月,年仅25岁的他牺牲在叛徒枪下。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王尔琢,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其初试文章《试述入黄埔军校之志愿》受到主考官何叔衡的大力赞赏。1924年秋,王尔琢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 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和 抗日将领代表颁发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 念章,表彰他们为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胜利建立的卓 越功绩。作为代表王诚汉 政委被邀参加了表彰大 会,胡锦涛亲自给他佩带 上纪念章。 王诚汉,湖北红安人,13岁参加红军,直接参加和 指挥了红军战斗、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 越战争共计567次战斗。他从一个童工逐步而又迅速 地成长为一名我军南征北战的优秀将领,是与他非凡 的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正张泰升(又名张太升),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13岁时参加红军,长征时先后3次过雪山草地,参加了西路军西征,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1958年台海"8.13炮战"。是一位久经沙场、南征北战,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相似文献   

13.
正广大的红军将士,在难以计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善于谋划的战争智慧。敢打敢拼,血战到底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最惨烈的战斗莫过于血战湘江。红军在湘江遭遇的敌军数量之多、装备之精、战力之强,都是空前的。集结于此的敌军多达40万人,不仅有机枪大炮,还有作战飞机。红军缺粮少弹,而且又是疲惫之师。为了护卫党中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危害,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不得不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6.
正"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团结抗日救中国。"这首创作于1935年10月的《长征歌》,是第一首反映长征的歌曲,勾勒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雄伟画面。红军时期产生了大量红色歌曲并被广为传唱,完整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正何涤宙,原名何兆昌,浙江临海人。何涤宙17岁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曾参加东征,后回校任第四期区队长。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开展了对苏区红军的"围剿"。何在江西第四次"围剿"战事中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工兵营营长。换言之,他是"剿共"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名"土木专家"。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虽然毛泽东被中共"左"倾领导所排斥,但战事在朱德和周恩来等人领导之下,在一些战场上仍  相似文献   

18.
蒋映生 《当代贵州》2014,(35):42-43
正2014年12月31日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瓮安县猴场镇召开"猴场会议"八十周年的日子。八十年前,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刻,红军长征来到瓮安,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被称为"伟大转折前夜"的猴场会议。在瓮安,工农红军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正是这种鱼水之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使红军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强  相似文献   

19.
苏区时期的国营企业是中华苏堆埃共和固各级政府直接经营的工矿企业,它们属于苏维埃政权所有,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之后,由于根据地的扩大和红军的发展,要求苏堆埃政府发展自己的工业企业,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先后建立  相似文献   

20.
胡启涌 《当代贵州》2016,(26):60-61
正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途经凤冈县天桥(今天桥镇)。96岁的游朝佑老人忆起当年给红军带路、救受伤红军的往事,他不断重复:"红军是好人,红军是老百姓的‘大救星’。"雨后的凤冈县天桥镇龙凤村一片葱郁。96岁的游朝佑老人坐在院子里,绘声绘色地讲起80多年前的难忘经历。老人精神不错,思维清晰,讲起他曾给红军带路,救受伤红军的往事,表情一会儿凝重,一会儿激动,老人不断重复着:"红军是好人,红军是老百姓的‘大救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