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一说,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无。说"有"者,是因为现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无不是社会联系;说"无"者,则是因为种种被称为社会联系的关系或活动都有各个自身的称谓,无需用一个什么社会联系去称呼它们。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理论之一,它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可以给个人或群体带来收益的"资本",具体又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流派。"微观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概念有紧密联系,社会网络指的是以行动者(可以是个人或组织)为"节点"、以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联系为"连线"共同构成的一种网络状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们发现,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助于  相似文献   

3.
"云"作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云"与经济相结合,可以为经济发展输送强大动能;"云"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可以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云"与文化相结合,可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性发展;建立"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消费,释放更多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农民养老: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和边燕杰的"强关系"概念的启发,借助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弱网"和"强网".前者是指由弱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后者是指由强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从强度、多元性和互换性对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如下:当前我国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属于强网的范畴,从强网向弱网的过渡和转变是农民养老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学分制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可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既可以利用第一课堂的科学方法规范社会实践,也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机制和渠道实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保障;并可以借助第二课堂的形式灵活设计和实施课程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覆盖,大大提升社会实践质量。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对该模式"一个核心、五个环节"的实践表明,学分制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枫桥经验"是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批示并在全国推广学习的基层治理样板,这个样板经久不衰,延续了50年的辉煌。这50年的辉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作为改造"四类分子"样板的阶段、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典范的阶段、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范例的阶段。透过50年辉煌成就来审视"枫桥经验",可以发现,其一直是我国不同阶段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头羊,引领着全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然而,随着"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人们的诚信意识受到强烈冲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债骗贷、学术不端等屡见不鲜,可以说,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8.
根据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差异程度,可以将社会划分为"病态型社会""道德型社会""控制型社会"与"理想型社会"四种类型,其中"控制型社会"表现为转型期社会化机制的弱化与社会控制的形式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弱社会化强社会控制"的社会结构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单亲家庭结构、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低教育程度、同辈亚文化、网络科技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流动性的增强,近亲的联系频率与组织参与程度相应地降低,社会控制面临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回答了"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怎样建设"的关键问题,为今天的社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从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优势和不足两方面看,当代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视精神教育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常态化建设;重视基层社会组织和群众的作用,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重视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过程中,作为公民社会的社会中间组织发展存在滞后。"强国家—弱社会"的新权威主义体制,虽然在转型初期发挥了独特的功效,但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与分殊化,越来越显示出结构性缺陷。当今中国诸多矛盾与困境均可以由此得到解释。没有公民社会充分发育基础上的民主,将是民粹主义的陷阱。中国可以借鉴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成功采取的"法团主义协商制"路径,来发展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发展公民社会的黄金时代,但只有当代中国人进一步高瞻远瞩、开阔视野、勇于创新,才能把握机会,迎接这个大转型阶段的来临。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大》2012,(8):63
认识不到"权利维稳"的重要,一些官员就会走进"权力维稳"的认知误区。有些官员提到"维稳"时,就认为为了完成任务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某些人将"维稳"与"可以采取非法手段"联系起来。误读"稳定压倒一切",错误地理解为就是"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包括法律"。在一个公众信仰和尊崇法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现行法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自动续期"制度及其实现机制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自动续期"制度可以视为民众均等取得续期机会的社会福利性措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一种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财产权。在个人层面,"自动续期"制度能够使居民形成对房屋所有权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稳定预期;在社会层面,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持有税制度可以通过调节"自动续期"带来的溢出利益实现福利分配的实质公平。在征税的具体操作层面,应当区分住宅面积和住宅用途,设置三级幅度定额税率,对社会关联性较强的投资性住房课以更多的社会义务。  相似文献   

13.
"风险"是德国学者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石,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的风险刑法在我国刑法学界引起巨大争议,我国很多学者在进行风险刑法研究时不当地扩大与泛化"风险"的范围。就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与西方高度发达、富裕的福利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但不能以此否定我国社会也存在"风险社会"意义上的"风险",然而风险刑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应对"风险社会"之"风险"。与此同时风险刑法也有其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我国社会某些领域存在的事故型风险,但必须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叶楠 《传承》2012,(16):80-81
"微博问政"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亦在不断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探索。这种创新正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可以预见,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来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诠释传统文化,既可以"文化"为视角归纳其"实体性"特征,也可以"传统"为视角归纳其"过程性"特征.当传统文化以"实体性"内化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便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当传统文化以"过程性"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又呈现出文明时代的古今演变,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和"过程性"中寻求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地防范社会风险,应该以"枫桥经验"引领,构建社会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通过分析形成社会风险的相关因素,设计出社会风险预警防控指标体系:第一,指标体系由4个大项及19个子项组成;第二,通过综合分析和单项分析可以进行社会风险测评。社会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是由信息机制、决策机制、处置机制及其相应的配套制度构成,而其有效运行必须传承"枫桥经验"。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要具体化、明确化,为此就要专门化、科学化。那么,民生建设的"中国梦"怎样界定?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应该是"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在概念释义、政策制定、投入导向和时机选择四个角度看,这是对普遍福利时代来临的理论反映,是民生建设必须明确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福利模式的新选择。依据我国悠久的思想资源、我们对社会建设目标长期探索的宝贵成果、我们从事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概念的涵义。而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可以在理念、制度、机制设计和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1]。由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提法的变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定位更加准确。可以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对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三十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已经自然延伸至进一步的"社会建设"和"社会认同"建设阶段.这种需要创新精神的"社会建设",将在传统的"国家"和"家乡"观念之间建立和强化一种"中间层面"的公共领域,从而让生活受到经济发展影响的中国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和责任感去参与工作与生活所在地的社会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和推动青年群体关注和介入当代中国内含深广的社会建设事业,可以强化他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