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钟丽娟 《理论学刊》2003,3(2):97-100
在中国 ,人权主体存在二元结构。社会成员不是依公民的身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而是依市民与农民两种不同的身份有差别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歧视农民的二元制度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平等权的宪法文本存在缺陷、公权力的行使存在不法现象、国家权利保障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农民缺乏法定的维权组织是导致农民的宪法权利被侵害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农民权利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农民负担过重,收入过低,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但是,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归根到底是由于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尤其是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利平等,二是义务平等。平等权的本质是反对歧视,禁止差别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平等权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事实上,建国后我们对农民是差别对待的,自觉不自觉地对农民…  相似文献   

3.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因子,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是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性内在规定。中国农民作为国家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农民获得平等公民权利和养成基本公民精神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要求。当代中国农民不仅因国家的"政治屏蔽"面临着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性消解,而且也因农民公民意识的薄弱,农民身份面临着"自我锁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公民身份缺失的两大根源。我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首要表现为农民的"公民化",即"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既需要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教育,也需要农民公民资格的国家认可和承认。中国农民现代公民身份的建构与重塑是保障农民权利、推动乡村治理、巩固民主基础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就业平等权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享有的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就业规则等方面平等对待,以及基于特殊需要的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权利。合理的区别对待的理由必须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持。当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等权保护的立法不系统、不完整,法律适用性不强。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从就业歧视的认定和判断标准、举证责任的方式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7,23(3):66-68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工理应享受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也为农民工享有平等权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状况的存在,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有重大差别,大量的法律文件则体现、贯彻了这种二元结构,从立法上确定了这种基本阶层的差别对待。一方面是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是其法律主体地位的双重化导致的法律主体地位迷失,这就是农民工法律地位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农民发展权及其实现——兼论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发展权是指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的平权式的自由发展主张。农民享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平等权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首要前提;农民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关键路径;政府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可行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最终标识。  相似文献   

7.
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应该抛弃唯身份论,以公民、劳动者对待失地农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使之平等地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免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品种.这样,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拉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基于阶级冲突演变的分析视角,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拥有“自由与平等”的“公民”社会。在他看来,基于市场经济契约平等意蕴下的“公民身份”运动是“公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公民社会具有多元性、自治性、文明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公民社会建制可使现代社会冲突得到有效的管控和调适,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心满意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由民主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以公民平等地位实现为目标的公民身份建构越来越受到关注。公民身份是对公民作为共同体成员资格的认定,指称政治共同体中平等且共同享有某些权利和承担一定责任的主体。一个公民身份,或者说有意义的公民身份的实现必须付诸于对共同体的充分认同与意愿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外表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公民意识的法律之维,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即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二是公民意识的道德之维,体现为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三是公民意识的实践之雏,体现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协商、妥协等意识,即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公民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育作为民主政治具体承担者的健全的公民的重要途径,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示和保护的潮流,我国公民的教育平等权在政策,法律的规定下存在着许多争议,随着我国的改革发展,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司法保护日益重要。本文对我国教育平等权的争议及产生原因和司法保护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受教育权现状及其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保障农民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拟从分析农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探讨农民受教育权的保护途径。一、我国农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政府采取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宪法第46条第1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  相似文献   

13.
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围绕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三种基本关系。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是国家依法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社会人。“公民”之公,在于它体现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这样的关系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其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道德领域,所谓权利就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享有的坚持道义的权利,或者说是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的权利。所谓道德义务,则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  相似文献   

14.
平等权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平等权的实现程度决定着社会公正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的重要保障.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从保护和尊重公民平等权出发,通过践行“三个倡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身份——一个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骏 《唯实》2003,(12):90-93
“三农问题”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身份问题。农民身份的形成是国家制度性安排的结果。农民身份所包含的责任远远大于所享受的权利 ,不平等和弱势是农民身份的特点。对农民的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是社会产生冲突的隐患。农民身份的未来应是职业化、公民化 ,这同样需要制度性的创新和安排  相似文献   

17.
公民身份作为维系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涵义,但其视角却是以男性为中心和落脚点,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一直处于政治话题之外,更谈不上具有独立和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本文运用马歇尔的公民身份权利的三要素理论,对女性公民权利的发展历史做一梳理,并分析女性公民身份权利及其缺失问题,最后试图探讨对女性公民权利缺失的救济。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作为个体对公民身份及其蕴含权利义务的主观体验,在逻辑上必然蕴含着其基本规定和属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政治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认同和归属,由共同生活形成的“我们”概念,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彼此援助,荣辱与共;依照政治共同体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观念与义务意识的统一;对以私人自由、安全、财富、偏好为内容的私人善与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公共善的统一。总之,特定历史时期的公民意识是其基本规定和属性的现实形态,是公民意识本质的丰富呈现。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社会主体,培育具有责任感的公民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公民社会责任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人与社会的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公民社会责任存在的基础。公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特定组织的责任。公民社会责任表现出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具有历史性具体性以及公民身份的合一性等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和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怀宇 《唯实》2000,(3):53-5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公民意识。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大任务。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公民身份意味着什么?体现公民身份的最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些问题是公民教育实践中值得研究讨论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就公民概念的实质性内容和公民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问题,作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