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经常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既是从严治党、建立一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使干部监督工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轨道的需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是指对因工作需要而晋升、转任、离退休或机构裁撤合并的党政群或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因承包期满而离任的企业负责人,由有关部门委托审计机构在其离任前进行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一项制度,审计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通过审计,给出公认的“权威鉴定”,使有为者见其能,无为者显其庸,清廉者示其洁,贪婪者现其丑,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干部管理办法。“一石多鸟”效应“干好干差,一走了之”,“在任时看似红红火火,离任时露出严重亏空”……如何遏制离任干部中存在的这些现象?一直是人们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而从各地的实践看,开展离任审计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探索。离任审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往往都是等到…  相似文献   

3.
日前,浙江宁波市委在该市江东区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委及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意见规定,实行"一把手"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由市委组织部对离任的"一把手"任期内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等9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因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形式相似,此举被群众称为离任"用人审计"。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科学配置权力,严格制约权力,加强依法制权,确保各级干部能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异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的必由之路。权力配置科学化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权力运作机制,保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勤政廉政建设,逐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调任制度,元月3日,桂阳县教育局根据《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并实施了《桂阳县教育系统干部离任审计办法》。 该《办法》规定,从1997年起,凡县直属学校、乡镇学区、中学、中心完小主要负责人调离时均须接受离任审计,对离任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法律、法规的情况及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审  相似文献   

6.
对干部要不要实行监督,干部自身要不要接受监督,监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本是毋庸置疑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然而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却十分淡薄,甚至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监督是对干部的不信任、出难题、挑毛病和找岔子,既损伤干部权威,又增添工作麻烦,于是千方百计逃避监  相似文献   

7.
董世明 《求索》2011,(10):76-77
列宁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他阐明了权力监督的主体、客体,探索了开展权力监督的途径,认为,实行政务公开是搞好权力监督的前提,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是搞好权力监督的重要条件,人民群众享有对干部的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搞好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列宁的干部监督思想对于我们搞好当前的干部监督工作,防止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文飞 《湖湘论坛》2003,16(6):48-48,56
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那么 ,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干部权力监督呢 ?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要从构筑三大防线入手 :1.着力机制 ,构筑机制防线。监督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它是监督体系中的硬件工程 ,是积极推进权力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着力任用源头 ,改革和完善干部任用机制。这方面的要旨就是要努力形成…  相似文献   

9.
由于基层单位的发展条件以及现实情况各不相同,其对挂职干部的需要也不同。从"理想类型"来分析,基层单位需要的挂职干部主要有五类,即"权力型"干部、"资源型"干部、"专家型"干部、"名人型"干部、"社会活动型"干部。  相似文献   

10.
从严治“吏”必须搞好干部离任审计王水成杨才元郝建平对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实行审计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在干部离任审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