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2.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3.
意境这一美学概念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丰厚的理论遗产,从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到意境说的出现和影响,今天仍然有不容忽视的继承与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4.
谈到意境 ,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 ,是属于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的论题。即使有人在文章研究中谈 ,也都是称之为“文境”。而且论“诗境”者多 ,谈“文境”者少。其实 ,散文作者和诗人一样 ,也追求一种情和景、意和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 ,也期望创造一种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 ,有无意境 ,意境的深浅 ,也是决定散文粗细高低、俗雅品位的重要因素。作为散文的意境 ,与“诗境”有相通相似之处 ,也有自身的审美特质。一 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刘勰说 :“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当作者的“情与景…  相似文献   

5.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6.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8.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2,28(5):105-110
唐代的美术美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成就 ,其对于隋代既有继承的一面 ,又有超越的一面。吴道子的画体现了盛唐求丰满厚重的审美理想 ;而王维作为山水南宗之祖 ,形成了真正的文人画 ;李思训父子则创造了北宋的金碧山水。盛唐鞍马画 ,张萱、周的仕女画均有很高成就。陶瓷、“唐三彩”、石窟造像、敦煌彩塑壁画等均在中国美术美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0.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范畴。什么是意境?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深奥的问题,自3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文艺学家和美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对于意境的界说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意境研究走向深入,使意境范畴的内涵得以正确揭示,不少学者从西方文论、美学中寻求与之对应的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早在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将克罗齐的“形相”、康德的“意象”看作是与意境基本相当的两个概念。50年代中期,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典型是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3.
李顺庆  秦杨 《求索》2013,(4):162-164
中国传统艺术和谐求善、借景抒情、追求内心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简洁含蓄的独特艺术意境美,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和谐精神、艺道精神、人格精神。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意象性发展范式,其艺术表现又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性审度。  相似文献   

14.
杨冬 《求索》2008,(11):69-71
20世纪初的中国画从形态、风格到内在精神与传统中国画都有很大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在追求现代性的时代精神中自身寻求突破的结果。反映在美学上,则有三个方面的转向:从超然、高蹈、孤芳自赏的精英关学转向通俗、平易、清新的大众美学;从追求混沌、虚淡、空灵的庄、禅美学转向崇尚真实、浓厚、劲峭的现实主义美学;从偏重内向自省的哲学关学转向偏重外向开放的社会学美学。  相似文献   

15.
小说意境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延及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小说意境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脉的对接 ,同时也为满足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期小说意境的美学内涵体现在情节淡化、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 ,意境创造的方式可以概括为 :化情旨为场面、虚实相生、文体融通。小说意境应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6.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01,(4)
中国绘画艺术传统的独特性在于其广博地溶合了中国的诗文、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体,而世称“三绝”的诗、书、画成为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在画中题款的“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一、关于题款题款,俗称落款、题字、款识等。实际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简言之,在画中题诗题文称“题”。而记年月,置名称“款”,通称题款。中国画题款有悠久的历史。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产生于唐前,成熟于元后,题款的内容丰富多  相似文献   

19.
<正> 意境,是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的美。意境是艺术家审美体验、情绪、理想与经过提炼和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故有意境和无意境以及意境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是国内外人们公认的革命“史诗”,是千古绝唱。本文试对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含蕴和美学追求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