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作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主体的政府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舆论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频频强势干预司法,造成司法权威的流失。尤其在大众关注的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民意的表达,因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颇受关注。为应对网络舆论对司法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把握互联网给司法工作带来的契机,本文将对舆论压力下的司法人员如何保障法律的公正进行阐释,分析司法人员受舆论左右的原因,最后提出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连年攀升,"双刃剑"效应愈发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网络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到位、不适应的问题,必须继续强调和落实政务公开,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并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公共事件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涌现出一批批"许霆案"、"胡斌飙车案"、"药家鑫案"等案件。媒体通过舆论传播,将个案报道演变成全国性公共事件,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进而影响司法审判活动,最后形成媒介审判。媒介审判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却以不可阻挡之势干扰着司法独立,对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定罪量刑等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承载舆论的公共领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导致了"公共领域的第三次结构转型".2009年以来,多宗演变成影响性事件的司法案件表明,当下中国的司法恰逢公共领域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奏,其运作的过程和裁判的结果深受舆论的影响甚至左右.为了在舆论与司法之间培育起健康的关系,必须既保障开放的舆论空间,又保障依司法独立运行,并通过司法的透明化赢得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网络舆论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及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与群众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紧密相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事件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思路,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三鹿事件之后.“结石宝宝”渐渐淡出公共视野两年多了。以官方处理和当时舆论的雷霆万钧之势来看,公众相信公正透明的受害理赔,应该也在雷厉风行之列。加之这片热土上,从来不乏吸引舆论视线的热点公共事件,所以“结石宝宝”事后赔付问题.也就渐渐淡化了.  相似文献   

9.
官方邀请网民针对重大公共事件进行调查,本身就是公众与官方良性互动的结果。虽然相关组织工作匆忙,调查也未能得出任何结论,但昙花一现的调查委员会,毕竟体现了官方对公众舆论的重视和尊重。同时,官方邀请网民参与重大公共事件的调查,也反映出官民双方都认可对重大公共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范美忠事件"看网络集体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集体行动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网络技术为事件提供了发展的最初动力,网络集体行动有自身的特点,网络通过互动强化了特定舆论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影响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范美忠事件,来分析网络集体行动的特征及其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2.
王勇 《青海检察》2010,(1):48-5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洪流,使互联网成为“放大镜”和“加速器”,一个细小的案件,一起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公共事件。如何妥善应对政法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已成为一道严肃的新课题,本文从基层政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冲击,提出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强制拆迁的主要关注主体有政府主体、开发商、被拆迁人、知识界以及公共舆论,各方主体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对处于强制拆迁中的私有财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政府和被拆迁人的观念之间、开发商和被拆迁人的观念之间、知识界与公共舆论和被拆迁人的观念之间以及政府、开发商和知识界、公共舆论的观念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就强制拆迁中各方主体的私产观念以及不同观念间的冲突,下文将以"宜黄事件"为锲入点展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2013年,我国政府结合运动式治理、立法活动和舆论工作对网络言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言论平台,促进了公民监督权的行使,带动了中国的法治发展。2013年的互联网言论治理的三部分内容都与公共言论密切相关。其中,"两高"所发布的《网络诽谤解释》着力于对公共言论进行刑事规制,包括对诽谤官员的刑事规制和对政治言论的刑事规制,但是其中的一些做法虚化了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监督权。公民监督权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进一步理解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落实公民监督权,是我们对公共言论进行合理规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微博兴起,从平民到精英,从白领到官员,人人争戴"围脖"。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因其表达的便捷和沟通的方便,已经超越了其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的技术意义,而改变着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转发影响时事,围观改变中国,评论推进改革,从曝光腐败到打拐慈善,微博在中国政治的发展、制度的推进、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互联网革命以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形式革新此起彼伏,没有一天停止过对创新的追求。但似乎从论坛到博客,从Web1.0到Web2.0,没有哪一次网络技术革新像微博这样对社会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下,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日趋复杂,对政府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政府自身形象和公信力.正确认识和掌握公共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纠正危机处理中的观念误区和弥补制度缺陷,探讨推进公共危机处理模式和解决路径,将对政府提升公共管理整体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端山 《法制与社会》2010,(29):195-196
互联网的出现,部分地解构了我们原有社会的交往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成为建构现有社会秩序的重要因子,推动了社会的急剧变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我们互动的方式,借助互联网草根群体的话语诉求得以释放,从而使网络话语参与到对社会话语结构的型塑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网络事件的关注、讨论和发表意见,形成公众舆论,进而对网络事件回归现实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郗琳  李斌 《中国检察官》2010,(21):56-58
近年来,检察机关因为各种事件、案件而卷入网络舆论之中,涉检网络舆情备受关注,所谓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官员问责"成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地出台的相关行政问责法规受到群众欢迎,但其在行政问责范围、标准和程序方面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也引起了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20.
周伟 《政府法制》2009,(15):22-23
近年来,“官员问责”成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地出台的相关行政问责法规受到群众欢迎,但其在行政问责范围、标准和程序方面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也引起了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