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一项全国性调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生大数据思维培养模式研究"中收集的数据为基础,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移动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性别、学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移动互联网使用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大学生的孤独感越强,就越可能通过微信扩展人际关系,也越可能频繁使用网络;孤独感较强的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互动和网络自我表露方面表现相对较差;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不仅不能缓解孤独感,反而有可能从现实人际关系中抽离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毛雪松  于心美 《学理论》2013,(9):201-202
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所谓孤独感,是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既体会不出自己是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中,也感觉不到自己是为社会这个整体所包含所需要的一分子;他们常常觉的自己就象是漂流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在别人的欢笑声中,他们听见的往往是从自己灵魂中发出的不谐调的声音。那么,滋生孤独感这种病态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盛明明  李可钰 《学理论》2013,(16):113-114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140名,以UCLA孤独量表、岳冬梅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王登峰(199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有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程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波及很多城市的学潮平息以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审慎地评价这一代大学生了。学生们的过激行动已经给我们国内政治经济生活和对外交往增添了复杂性。也许,人们在指责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一代大学生的不理解。在当代大学生展现的矛盾性格的背后,孤独感作为目前大学生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尚未引起人们尤其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充分的注意。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出发,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体育活动和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基于对北京地区175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动机在体育活动和生活满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寡是否会对个人的整体生活满意感产生影响取决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当且仅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体育活动动机并且这种动机是与强健体魄和自我发展等重要主题相关联时,体育活动才会最终促使整体生活满意感的提升。这些研究发现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对如何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国家教委1989年以12.6万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1992年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了4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经常感到忧郁的大学生9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0.7%;有时感到忧郁的大学生321人,占总数的74.7%;一直有孤独感者21人,占总数的4.8%;常有孤独感者88人,占20%。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由于从校门到校门的生活经历,导致了大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自我感很强,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极为敏感。这便致使大学生成为了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晏理斌 《学理论》2009,(18):227-228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由于从校门到校门的生活经历,导致了大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自我感很强,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极为敏感。这便致使大学生成为了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洁 《学理论》2013,(30):231-232
鉴于大学生心理阶段的特殊性,将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结合其心理现状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塑造其健康的人格,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态度,提高生活的幸福满意感,构建美好的人生蓝图。  相似文献   

11.
杨洪波 《学理论》2012,(33):196-197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教与物质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合力竞争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在社会变革、转型、发展与进步的转换时期,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勇敢地担当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要正视社会现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理性思考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消极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尤其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失范的时候,要用青春热血对社会进步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2.
姬云兵  刘启珍 《学理论》2013,(9):181-18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21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预测的最显著的三个变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学习之余,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闲暇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保证自己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闲暇时间、闲暇教育有更深的理解。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网络化、个性化、商品化、娱乐化、庸俗化、低级化现象愈加明显,闲暇生活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引导,需要着力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完善大学生闲暇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包括参与、需求、认同、满足几个构成要素,目前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瓶颈有"反应—反馈"不畅通、被动获得向主动获得的梗阻未破解、情感触发与技术深层融合未形成、教育资源分布与大学生参与习惯及规律未契合等方面。为此,应驱动大学生网络愿望意见表达、触发大学生情感认同、建构及时反馈机制、促进教育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提供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巧莲  陈婷婷 《学理论》2012,(29):89-90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应对方式量表(CSQ)随机抽取1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直接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结果发现:一是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一般效能感没有;一般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自我效能对解决问题和自责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可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表现出差异性;并且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宇飞 《学理论》2012,(10):94-95
基于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研究,探讨了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呈正相关;班级支持感和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且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2)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以新疆财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66名在校不同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汉一体化教学班级与纯民族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生源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周海霞 《学理论》2014,(8):211-212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获取和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比,网络社会支持虽然可以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支持,但过多地依赖网络社会支持将使个体减少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过多的网络使用将增加个体的社会孤立,增强了个体的抑郁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