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郑曦 《中国司法》2010,(4):14-18
一、司法认知概念之厘清 司法认知(Judicial Notice)是英美证据法上的概念,其来源于“显著事实无须证明”的古老法谚。对于国人来说,司法认知是陌生的名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有司法认知之实,却无相关的概念和制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司法认知有过一些错误的理解。事实上即使在对司法制度有明确规定的美国,一些学者对于司法认知也有明显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制度,而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司法认知的规定则十分粗糙,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对司法认知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完善这一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3.
朱健  徐胜萍 《人民司法》2012,(7):99-103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法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司法认知进行事实认定的情形,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同时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法官在司法认知的使用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一方面,法官不愿进行司法认知或者不敢进行司法认知,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任意进行司法认知的情形,司法认知这一有用工具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针对当下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准确界定司法认知的含义,并确立科学的使用规则,对于提升法官裁判水平,保证案件公正审判具有重要意义。一、司法认知的概念界定在诉讼活动中,根据证据裁判主义的基本原则,对  相似文献   

4.
马靖 《法制与社会》2013,(26):108-109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司法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载什么样的责任,这不仅关系到司法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法治发展的未来前景,是一个必须科学解答的重大命题。能动司法作为一种司法理念必将长久地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但是作为一种司法工作方法需要不断进行革新。本文将从实践现状、发展前景、完善措施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能动司法在实践中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黄洪波 《法制与社会》2011,(25):69+75-69,75
针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自首情节的认定标准仍存在一定模糊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刑法》中对自首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实际司法实践为依托,以张某故意伤害致死一案为切入点,阐释对自首情节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洪瑞 《法制与社会》2010,(12):154-154
随着国际性人权保障运动的广泛开展,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恢复性司法被认为能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复原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在西方国家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西方国家出于既保护少年,又保护社会利益的目的,在少年刑事司法实践中开始推行恢复性司法,减少对犯罪少年使用传统的监禁刑。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恢复性司法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恢复性司法实践已经出现。尽管在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来看,我国对恢复性司法基本处于排斥的状态,但是,国内学者对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推进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司法认知对于行政诉讼的效益、效率、公正的价值,说明了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确立司法认知规则的必要性.通过对外国立法中司法认知规定之比较分析,就我国行政诉讼司法认知的对象、效力、程序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蔡宏图 《法制与社会》2013,(28):132-134
量刑建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对于促使检察机关积极履行职责、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诉讼过程透明性、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保障被告人人权的作用,同时也存在检察机关量刑信息的不完整性、量刑建议失衡现象、量刑建议工作的共识不足的问题。本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量刑建议的可操作途径,以期能给检察机关量刑建议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并对我国的量刑规范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中的公证书证据效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凡 《中国公证》2005,(10):45-47
一、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证据效力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公证书是司法认知的对象,这是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证据效力的体现. 司法认知的对象,受证明标准以及诉讼模式的影响,各国在认识上各有不同.由于司法认知有利于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诉讼效率,在英美法系国家,学者和司法实践都存在着扩大司法认知范围的倾向.与英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对司法认知的解释和规定更为概括、谨慎.  相似文献   

11.
刘秀荣 《法制与社会》2010,(18):244-245
纵观世界各国的群体诉讼机制,其中,备受关注和好评的非美国的集团诉讼莫属了,其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我国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试图加以借鉴和引用,从而服务于我国的司法实践。本文试通过对美国集团诉讼的探讨,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提出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对数据库保护的进程及其实践,从而对我国的相关司法实践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指导我国的相关司法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由于其蕴含的公正、效益、利益恢复等价值在域外得到了广泛实践。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倡,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的相关讨论和关注日益加强,部分司法实务部门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在总结域外刑事和解的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以及司法现状,提出刑事和解将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原则加以确立,并随着刑事和解法律化、制度化进程的推进,刑事和解将对我国刑事司法理念和司法体制的不断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孟 《法制与社会》2010,(13):113-114
近年来,执行难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给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了很多隐患。执行难使司法裁判的权威和法院公信力遭受贬损,因执行不到位引发的信访和涉法上访也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就执行难的成因及解决对寰进行探究,以期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司法规律属于社会规律之范畴。它内在地包括构造论规律、运行论规律和生成论规律三个基本层次。其中,构造论规律揭示出司法的构成单元及其相互关系和基本属性;运行论规律揭示出司法的运行方式及其基本法则和价值趋向;生成论规律则揭示出司法的生成和进化的历史过程和深层本质。借助于由构造论规律和运行论规律所构成的司法客体规律,可以认识和把握司法现象,唯借助于生成论规律方能认识和把握司法之本质。在生成论规律看来,司法规律并非在先给定,也非司法本身所固有,而是在司法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因此,由司法体制及其构造与运行模式等所构成的司法客体形式,并不是司法本质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认识司法本质的一种媒介。欲认识和把握司法的本质,必须从客体规律转向实践规律,转向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司法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转向支配司法实践的司法社会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通常是指,在司法实践当中司法机关为了使犯罪嫌疑人交待与案件有关的事实,而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侵害其人身权利的手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给我国的法治进程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司法权威,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同时,它与当下的文明社会以及与保障人权的观念格格不入,因此,刑讯逼供必须被遏制及摒弃。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但近年来屡屡见诸媒体的冤假错案的背后多少都有着刑讯逼供的影子。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的自侦案件中刑讯逼供之事也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本文基于从事检察工作的实践经历,拟从纪检监察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检察机关刑讯逼供问题,剖析其症结,为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审结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彭志新 《江淮法治》2008,(20):60-60
如果不是静坐下来细细品读《法官的思维:司法认知的基本规律》这本专门论述法官思维的书,我对法官思维的理解与认识也一定还停留在过去那种比较散碎的感性认识上。法官思维与常人思维有何不同.法官应否具备自己独特的职业思维,法官思维应遵循怎样的规律.法官思维与司法实践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等等.这些看似应该与我们法官没有任何距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反映了作为主体的社会公众与作为客体的司法机关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与认同情况。围绕着目前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状况,学界主要有下降说与提高说。它们分别从社会公众的横向角度与司法机关的纵向角度来考量,实际反映了公众认知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背离。本文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当下我国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田永 《中国检察官》2008,3(5):42-44
一、诉讼合理理念的涵义 诉讼合理理念,即诉讼的合理性,亦称诉讼的妥当性,是司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理解诉讼合理理念并注意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司法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