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丽亚 《政府法制》2012,(14):23-23
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人是非常随便的,不羁的,个性张扬的,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他们在公共场所对礼仪、对社会秩序的重视远在我们之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们通常不会强调孩子做凡事都只听大人话的应声虫,但会比我们更注重教育孩子对公共秩序、社会准则的遵守。  相似文献   

2.
为人父母,学习不断,聊天室里来充电,管教孩子秘诀传。我们都知道,不去管教自己的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再纠正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了。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管教我们的孩子呢?如果我说从一出生就开始,你会觉得吃惊吗?一天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带着她的一岁多的孩子到公园散步,我们边走边聊,突然,她的儿子像发现宝贝一样冲到一个垃圾桶前,伸手就去抓那些垃圾,我的朋友赶紧过去扔掉那些脏东西,孩子立刻哇哇大哭起来,我的朋友开始抱怨:“这孩子就是对脏东西感兴趣,越不让抓越抓。”这样的情况恐怕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如何能够管住孩子又不破坏孩子自…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个陪审团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因为这个人所做的正是世界上其他人类试图去做的,因为这个人试图让他的很多同胞以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以便可能改变法律和制度,让工人有较好的机会,那么,我们对于这样一个陪审团会有什么想法呢?地方检察官通常都是突然生气而无法控制自己。这些人有罪,因为他们的纲领刊在激进的文件上。这个案子中,官员的困扰是:他们想改变一般的血液,一直到美国没有充满活力的人,一直到美国没有敢站起来的充满活力的人为止。我不知道什么恶意以及致命的影响力,能威胁州检察官办公室,使他们会进行这样…  相似文献   

4.
说说我和美国警察的N次有趣的交道吧。第一次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和朋友到威斯康辛麦迪生去看球赛,夜晚开车在返回的路上,一路漆黑,没看到什么车。突然警察的闪光灯在我后面大亮,我吓了一跳,忙把车停在路边,随即警车在我后面停下,等了一会儿,警察也没来问,突然,汽车的天窗有强光,我就往上看,光太亮,很刺眼,什么都没看见。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的一个朋友赌博,输给别人八、九百元,找我借钱,说要还人家,我看在朋友的份上,借给他一千元钱,谁知道他拿钱又去赌,当场被公安派出所的干警捉住,没收了参加赌博人的钱,并重罚了他们。我知道后,马上向我的朋友要钱,可他说,他在被捉时向派出所的人分辩过,说一千元是还人家赌债的,派出所的人教育他说,法律  相似文献   

6.
感受幸福     
刘燕 《人民调解》2009,(6):45-45
现在有很多朋友.他们有工作,有房子,有父母、有妻子,有孩子,有朋友.按理说生活得很好.可有些人却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反而总是去羡慕别人。其实.幸福的场景每天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缺少感受幸福的心灵罢了。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买酒     
杨宝妹 《政府法制》2010,(13):39-39
去年夏天,我和女友到美国的辛辛那提市探望朋友。到了晚上,我们决定到超市买些东西在家里吃。正准备返回的时候,突然想起没买酒,但超市里只有佐料酒和啤酒,没有国内常喝的白酒。我赶紧给朋友打电话,得知美国的酒只在专卖店出售。该州法律规定,经营酒的商店,星期天不得开门营业,早10点以前、晚9点以后必须关门。  相似文献   

8.
黄寒 《检察风云》2006,(14):78-79
前几天,有个朋友邀我去他寓所欣赏他的藏品,我正好有空,于是,欣然前往。朋友足专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洋洋洒洒,放了两大柜,看上去,蔚为大观。我在欣赏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椭圆形的盘子吸引了:“申如仁兄大人清玩”。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说,今天美国是自由国家,但是,说这句话的人,似乎忘记了一点,今天美国,也是纪律国家。在美国,纪律之严,凡是未亲身领教过美国的人,是无法想像得到的。我有一个老朋友,最近由香港移民美国。去飞机场接他的时候,他对我说:“一下飞机,我就能觉到处处都是自由空气,好像是另外投过了胎。”我对他这一句话,感到莫名其妙。不过,人们的脑袋是不会时时都正常的,我认为,他或者坐飞机坐得困倦了,就口无择言。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社会》2005,(11):41-41
2001年,我的侄女李某经人介绍认识林某,随后两人结婚。因林某身体原因,我的侄女一直未能生育。后经亲戚、朋友的劝说,两人决定收养一个孩子。但在收养孩子的时候,两人并没有根据《收养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收养手续。2003年5月,二人因生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感情出现了破裂,便决定协议离婚.但林某表示不愿负担孩子的扶养费用。请问:这个孩子的抚养费应由谁来承担?  相似文献   

11.
汪吉霞 《江淮法治》2013,(23):48-48
淮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自然希望能够熟谙这里的历史、人文和发展。现如今,市里的相关场馆都实行免费对市民开放,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可以经常去参观,节假日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让他们从小就可以对这座城市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时候外地来了朋友,也可以带他们去看看博物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淮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母亲这八年     
孩子突然被“抢走”王云家的对面就是北京市重点小学芳草地小学,当初买房子的时候,她决然没有想到,因为这所学校她会与儿子“咫尺天涯”。孩子五岁半的时候,我跟他父亲商量孩子上小学的事情,因为我不是北京户口,需要他父亲给孩子上。孩子的父亲突然提出要让孩子上芳草地小学,说这学校好,又离我家近。这些我当然知道,可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会加班或出差,所以我想让孩子上一所不错的寄宿学校。他口气强硬,说:“必须上芳草地!不然我自己教育。”我一听就火了,我自己独自带大孩子,他几乎不给抚养费,上学的钱我也没问他要,他凭什么做决定?!电话中…  相似文献   

13.
约翰的困惑     
在我们的生活中,原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但是,很多人却轻易地抛弃了原则。抛弃了原则,自然会受到原则的惩处,这个时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就只有自己了。约翰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天,他准备好简历以后便去了一家知名企业应聘,经过初试复试的角逐后,他顺利地进人到最后的面试阶段。面试的最后一道题是:有十个孩子在铁轨上玩耍,其中九个孩子都在一条崭新的铁轨上玩儿,只有一个孩子觉得这可能不安全,所以他选择了一条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铁轨,他的行为遭到了另外九个孩子的嘲笑。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看到那些人被强暴、谋杀、虐待和毁灭,我都明白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将继续伤害别人,他可能坐在什么地方回味自己的所作所为,仔细品尝它,并在细细把玩中获取快感。他是真实的人,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的冲动会一次次地增强,任何时候我都无法预知将发生什么事情,但我确信:除非有人去阻止他,否则他会再次杀人,一次又一次地杀戮下去。  相似文献   

15.
向莉 《江淮法治》2012,(9):50-50
我是一名农村公路的环卫工人.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工作很单调,但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辛苦。可是.社会上不少人对我们的工作不是很认同,有点不重视,尤其是我们在清扫路面的时候,来往的车子大多按喇叭让我们避让.而他们很少方便我们工作.有时候天黑、雾大能见度不高的时候,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更需要尊重和理解,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提供保障,让我们工作更安心。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人魏宇走在纽约唐人街上,常常会被陌生人认出来:“你是不是拍过一部偷渡客的片子?”很久不联系的朋友也给他打来电话,开口就是:“我在网上看到你的片子了。”
  这一切让1991年出生的魏宇感觉自己好像突然“火”了,心情喜悦又忐忑。
  点燃这把“火”的是一部叫《漂》的纪录片。《漂》以魏宇为拍摄对象,事无巨细地还原及记录了他偷渡到美国后落脚、找工作、购物、去教堂、见律师、办合法身份的生活点滴。不少网友说,该片颠覆了他们对偷渡客的看法。有人惊讶“偷渡客也买得起LV(包)”,也有人懂得“偷渡客在美国的生活如此孤独”。  相似文献   

17.
我结识的美国朋友,几乎都是中国迷。沉迷于学汉语,沉迷于在中国做生意,沉迷于和中国 人做朋友,沉迷于做中国孤儿的父母……他们是用朋友的眼光打量我们,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 的看法应是客观而又亲切的。 “我有中国女儿了。” Janetsedgley 蒙大拿大学电脑信息服务部职员,1997 年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 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正是这份时时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帮我结交了很多中国学生,她们个个聪明、勤奋,而且漂 亮。我喜欢这些中国学生,先后请了好几个中国学生住在我家。袁菁在我家住了四年,都成了一家人了。我忘不了…  相似文献   

18.
啊,母亲     
何本国 《检察风云》2014,(23):96-96
某天和朋友出去旅行的路上,突然接到了寄宿阿姨的一通电话,说母亲出事了要我早点回家。一个人坐在回程的火车上,我的心一直挂念着母亲。到家时发现门口站着大使馆派来的官员,大家看起来都非常冷静,但从他们的表情里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相似文献   

19.
守夜者 《政府法制》2011,(26):43-43
去美国之前,我有个偏见,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轻松,美国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容易,净是玩了。去了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我的班上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各占一半,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小问答     
问:我妻子经常背着我去做投资,为此我们多次发生争吵。因为双方之间的不信任,导致感情日益恶化。我提出离婚她不同意。孩子今年3周岁,一直由我和我父母抚养,她基本没有尽到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我是在去年12月份提出离婚诉讼的,今年4月份法院作出判决,解除了我与妻子的婚姻关系,并将孩子的抚养权判归我行使。在法定的上诉期间我们都没有上诉,现在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我妻子在诉讼期间就将孩子藏了起来,我能让法院强制执行把孩子送过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