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语音自动话者识别系统为平台,对实际案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0种伪装语音类型进行自动话者识别测试。通过对20位发音人的正常语音和10种类型伪装语音的话者辨认和话者确认测试,分析不同语音伪装类型对自动话者识别的影响。该结果对于深入认识伪装语音的特性及其话者识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自动话者识别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行政法制》2004,(1):59-60
《名公书判清明集》,14卷,幔亭曾孙辑录。现存刊本主要有日本静嘉堂藏宋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四部丛刊》本,198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  相似文献   

3.
判书是盛行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文书。成书于战国,反映周代制度的《周礼》一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判书的记载。《周礼》中所见判书可分为:傅别、质剂和书契三种形式,它们应用于不同事务之中,并且有着不同的形制。  相似文献   

4.
从人生经历和朋辈交往中 ,可见李昌祺刚正性格之有自 ;而其小说《剪灯余话》则反映了其谪贬房山时的特殊情怀。与前此瞿佑的《剪灯新话》相比 ,在个人的情绪宣泄方面 ,《余话》体现的是李昌祺对仕途前程暂时的灰心和跻身功名淡淡的悔意 ,《新话》体现的是瞿佑的“感离抚遇”和“哀穷悼屈”;在同以战乱为背景的篇目中 ,李昌祺旨在重建理学的道德规范 ,瞿佑则多“只怨干戈不怨天”的反战呼号。出现彼此差异的原因 ,是由于两人所处之时代环境、人生遭际和个人性情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从人生经历和朋辈交往中,可见李昌祺刚正性格之有自;而其小说《剪灯余话》则反映了其管房山时的特殊情怀。与前此佑的《剪新话》相比,在个人的情绪宣泄方面,《余话》体现的是李昌祺对仕途前程暂时的灰心和跻身功名淡淡的悔意,《新话》体现的是瞿佑的“感离抚遇”和“哀穷悼屈”;在同以战乱为背景的篇目中,李昌祺旨在重建理学的道德规范,.瞿佑则多“只怨干戈不怨天”的反战呼号,出现皮上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个所上之时代环境,人生遭际和个人性情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227支,计22件案例,有的学者指出这是一些议罪案例的汇集,案例的编排次序,大体是年代较晚的汉代案例在前,年代较早的汉代以前的案例居后。《文物》杂志1993年第8期公布了《奏谳书》释文第一部分,计有16件汉初案例,同时刊载了李学勤先生撰写的《奏谳书解说(上)》和彭浩先生撰写的《谈奏谳书中的西汉案例》。1995年  相似文献   

7.
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 从80年前鲁迅逝世至今,社会对他的关注不曾停止.出书、论坛、讲座,在人们对鲁迅及鲁迅精神集中重温时,一场与之相关的官司也在其老家绍兴拉开序幕——鲁迅二弟周作人的16位后人状告绍兴鲁迅纪念馆,讨要曾由他们祖父周作人拥有的17封鲁迅家书.  相似文献   

8.
赵娓妮 《中国法学》2007,(6):92-109
本文以现存清代南部县正堂诉讼档案为基础,以涉及婚姻关系的案件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晚清四川南部县为例,试图对晚清四川知县的诉讼断案基本依据做一探究。文章并结合樊增祥著《樊山政书》中所关涉案件,对本文所涉及的清代南部县讼案的审断标准做一对比和界说。文章重点考寨了诉讼断案中两种主要的依据——"律例"与"情理"在知县审断案件中的运用以及二者作为断案依据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最新出版的《史记》中华书局修订本,共列出校勘记3946条,涉及改动文字的有1250条。其中"八书"部分452条,涉及改动文字的有151条,与点校本原有140余处改动相比,在数字上相差并不大,基本符合《修订凡例》规定的"修订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的原则。而具体情况则复杂得多,修订本"八书"部分新增36条改动,对点校本原改动之处作不同处理的也有26条。对两本异同情况的研究,特别是校改理据的研究,是《史记》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略论《奏谳书》所反映的秦汉“覆讯”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黥城旦讲乞鞫案反映出在秦汉时期诉讼程序中存在着一种覆讯制度。覆讯制度,又称验证制度,是指案件经初次审讯,案情基本清楚后,再由其他官员或审讯人本人进行二次审讯,以验证初次审讯案情真实性的程序。《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提到的“案验”是案其事,验其实之意。验,是覆讯制度的另一表述。居延新简中“粟君责寇恩案”和“秦恭取鼓案”也反映出秦汉覆讯制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人普遍动员身体的当儿,周作人反而禁闭了身体,不给它作出象征姿态的权利.周作人表彰嘉言懿行,传述奇人轶事,恐怕是在激励民气,伸张国人的正气.这些文章或者可以视为新<世说>,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敬重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周作人考察一部书的历史、一个人的生平、一种时代的陋见、一种态度的表现,表面上不出个人的兴趣,实在倒是谋求公共空间的话语权,替再一次的文化废墟营造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古代白话小说中,周作人认为只有<红楼梦>才属于真正的"人的文学";他以读者学的思维,持平视的视角,从平民的角度把玩<红楼梦>;周氏很欣赏<红楼梦>所描写的众多儿女,对晴雯评价尤高,因为她的真性情;他还认为,<红楼梦>属于平民文学一类,其描写的人生情景、家庭悲剧和众多女儿性格类型,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液痕迹是暴力犯罪现场最易遗留的一类痕迹,是法医学检验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类物证。血痕预实验是利用化学检测的方法从现场大量分布的可疑斑迹中初步筛选可能是血痕的重要方法,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前提。本文比较匹拉米洞法和联苯胺法的灵敏度、对DNA-STR检验的影响以及对细胞核的损伤情况,以探索匹拉米洞法应用于血痕预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对新鲜全血进行梯度稀释,观察比较检测灵敏度;利用Chelex-100提取匹拉米洞、联苯胺等试剂预检后的血痕样本中的DNA,应用PCR-STR技术及荧光检测技术检测样本的STR分型,观察STR分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后续DNA-STR检验的影响;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联苯胺、匹拉米洞,应用彗星电泳技术评价细胞核DNA的损伤。结果匹拉米洞法可检测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为25μg/m L,灵敏度低于联苯胺法(5μg/m L);DNA-STR有效分型率为96.67%,远高于联苯胺法(18.09%);联苯胺组彗星尾长为52.40±9.21、尾距为43.29±4.85、尾部DNA含量为16.25±2.35,显著高于匹拉米洞组。结论匹拉米洞法可用于血痕预实验,对血痕中DNA的损伤、对DNA-STR分型的影响均低于联苯胺法,可替代联苯胺作为新的法医学血痕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出土文献令世人瞩目,相关研究成果扣人心弦。出土文献中大量的法律史料,如: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张家山出土的《汉律》、银雀山出土的《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与《周易》、郭店出土的儒家与道家文献以及其它古佚书,等等,使久已失传的律典及法律思想方面的文献得以重现,为改写中国法律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冯卓慧 《法律科学》2009,27(4):159-168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法发展的完善时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奴隶制民事诉讼法律。陕西出土的传世的及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明确而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民事诉讼制度,再佐以先秦文献总结出西周民事诉讼制度的概貌。西周的调解制度、巡回审判制度以及宗法制的影响,使西周民事诉讼制度对中国司法制度有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 In four books published between 1990 and 2008, I, along with my two co-authors, was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up-ward trajectory of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相似文献   

18.
本对见于《殷周金集成》、《三代吉金存》等收的三件东周时代的兵器铭作了重新考析,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误释,并确认了“齐城造”戈铭字体是迄今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另一种不同于楚、吴、越、宋等国的岛虫等。  相似文献   

19.
雷安军 《中国法学》2020,(2):188-200
学术界对西周罚金刑制度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对西周有无罚金刑这一问题存在着重大争议。通过对新出土西周金文与传世文献的综合研究,西周罚金刑制度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西周罚金刑是五刑之外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依附五刑适用的附加刑,多与鞭刑一起适用,罚金的数额与鞭刑的数量往往相同;西周有五个等次的罚金刑,即所谓的"五罚";西周罚金刑适用于不构成"五刑"的轻罪;通过罚金刑所获得的财物既可能由胜诉的一方当事人获得,也可能由政府获得。由于文献不足的原因,夏商没有发现罚金刑制度,西周的罚金刑实为中国古代罚金刑制度的源头,对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罚金刑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唐代法律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片面和局限之处,比如以往的研究过分依赖《唐律疏议》,以致连一些正史中的志、传及一些官修史书等基本资料都很少发掘利用。资料的局限难免造成研究视野的狭窄和研究结论的重复,如果我们在资料方面稍花气力,就会感到唐代的法制有更多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对唐法(而不局限于唐律)更深刻的探讨与研究,也许尚需假以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