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政诉讼制度第一次将“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固定下来,其施行的效果集中体现公民的诉讼意识、法律意识逐年增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水平逐步提高,行政诉讼制度的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地体现。此现象正是国民法律品格与诉讼法律制度之间良性互动的作用。行政诉讼法适用过程中呈现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当代中国国民法律品格的本土化分析作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以制约政治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为内容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状态。宪政的建设与实现除了宪政理念的普及与宪政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宪政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宪政价值的促成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能够获取对宪政进程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已步入宪政建设之路。然而,当前国民宪政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宪政信仰之于宪政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国民宪政信仰缺失的根源,并且从宪法信用、社会自治、新闻自由的角度提出了塑造国民宪政信仰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吸收先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成果。当前,培育广大国民的健康公民文化观念,增进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缺乏公民意识形成的宪政环境,相对于宪政国家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发性,我国应在认识公民意识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七个方面的进展。1 .以宪法形式确认和保障了公民一系列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 2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 3.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代议民主制度。 4.加强了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5 .限任制的确立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6.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 ,把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列入宪法之中并且在实践中推动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7.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也存在问题 ,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根源。中国宪政建设还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直接决定着中国宪政的进程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首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的援乱反正,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宪政原则,探索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发展方向,开创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政发展有自己的短暂历史,但中国宪法所包含的政治框架以及政府施政原则的逻辑结构在实践上存在诸多内在的矛盾。中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是政治主导的历史;当代中国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宪政框架,但现行宪法所确定的政治框架带有明显的执政党以党代政的色彩,其政府施政原则有利于高度集权,不利于分权,也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根据现代立宪政府的逻辑要求,发展现代宪政的宪法框架,是中国宪政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宪政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乃是西方近代政治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只是光荣而艰巨的梦想,要在中国实现宪政绝非一期之功。中国宪政建设应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公民权利的保护,有效规范执政党建设,在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方面做到①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②补充宪法监督内容;③设计可操作的宪法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11.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公民文化的重塑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国民的公共理性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构起与生态文明建设步骤一致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铺垫精神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培育人的公共精神这一途径,社会才能够做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统筹,最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近现代政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现代意义的宪政体制,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加强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是以宪政文明为连结点的两种创新理论。公民社会要求主体权利,宪政文明尊重主体权利,政治文明要求法律至上,法治国家尊重法律权威。在世界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握住这两点,是最终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教师承担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供精神源泉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广大教师应树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上善若水的教师品格。从育人、治学、处世三个方面阐释上善若水的教师品格,认为:育人当利万物,能理解并包容学生的秉性,用自身的德行学识引领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治学当处众人之所恶,能够攻坚克难,做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的真研究;处世不争,心善渊,在育人与治学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培育上善若水精神品格,有助于推进新时代的“大先生”潮流,建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与满足程度,是衡量该国的人权状况、宪政水平与民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中国,必须坚决破除观念上、技术上和制度上的种种障碍,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成熟的市民社会-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相联。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蕴育了法治精神 ,形成了社会权力 ,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 ,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作者指出 ,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 ,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 ,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 ,文章强调 :应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以及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了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在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壮大时,也推动中国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培育了中国公民的自主精神和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道德教育,培育健全的道德文化;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廉政教育,推广廉政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