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参与的创新形式,对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参与起到了重要作用。透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现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律规制有其现实的主体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同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律规制面临着现实困境,主要有主体困境、立法困境、执法困境、守法困境、制度困境等。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窘境,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制度层面去破解,进而推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规建设,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已经成为现今全球治理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公民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公民参与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现代民主政治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行为。在民主政治情境下审视我国的公民参与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我们应该通过多重途径改善我国公民参与现状,使其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制度困境、法律困境以及渠道限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民主的保证。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文化保障和制度保障,但受一些因素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仍有不足。应当在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构建公民文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有序的网络民主参与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网络民主参与具有提高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伦理意义。讨论了当前网络民主参与存在少数网民网络民主参与的理性不足、在一些舆情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舆论引导能力等问题,并认为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建设的滞后等是导致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培育网民公共理性,加强和完善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民主参与的诸多问题,筑造网络民主参与的有效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是公共行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共管理 ,是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与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代议制民主向直接民主、威权行政向民主行政发展 ,为公民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总体趋势。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积极的效能:促进公共管理民主化、提升政府合法性、弥补政府的有限理性。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公民的知识障碍与政治冷漠、行政人员的否定态度、公民参与的制度障碍等。因此,必须合理界定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参与的限度、加强公民参与教育、重新培训行政人员、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主的影响已经从媒体交流、经济发展、商业运行等逐渐延伸到了社会管理以及民主政治等领域。网络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民主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但是,网络民主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加剧了人的异化和道德沦丧,导致道德评价标准失衡、道德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使得网络民主陷入无序的发展状态,这些伦理困境制约了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进程,针对网络民主发展的伦理困境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微博问政可以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但微博问政中网络政治参与的缺陷也会产生一定的现实问题和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政府陷入信用危机,这是本文探析之目的。该文结合我国目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情况,辩证地看待了微博问政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笔者着力探求微博问政是否真正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微博的出现对公共领域及民主政治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理性提出微博问政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衔接以及如何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把握好微博问政的实际空间和尺度,引导公民理性、健康地进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可以使决策过程更为民主、更为有效。政策参与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公共责任。当前,我国公民的政策参与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公民参与深入发展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应然层面合理定位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目标指向,走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认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公民以及心理文化等层面多点突破、合力共进,探索实现公民政策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内向型行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区域公共治理离不开信任、对公共机构的情感及合作的意愿、公众的参与精神、公众参与网络、网络行动的规则等社会资本。这就要求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区域治理;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加强公民基层参与;推行区域政务公开制度,使多元主体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协商、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西方民主的发展出现了从间接民主到直接民主、从政治民主到行政民主的新趋势,加强公民行政参与和实现行政民主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新路径。公共行政学科的公共性,要求公共行政在新世纪中超越只关注管理的狭隘视角,将公民参与作为现代公共管理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策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当前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面临民主化程度低、官本位思想严重、利益集团控制、制度设计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能力低和社会缺乏契约精神问题,需要全面认清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现实困境,扫除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障碍,切实发挥公共政策调节社会资源和分配公共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在建设和发展。而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除了要重视民主价值理念的积极构建和民主制度的改革完善之外,还应重视民主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科学的民主技术不仅是民主价值、民主制度的技术支撑,而且还是提高执政合法性和政府管理有效性,形成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培养现代公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和结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复杂:爆炸式的政治参与不仅不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而且还会导致政治失序,社会紊乱。因此,依托现有的制度渠道,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成了一个较为稳妥的路径选择。这其中,执政党要肩负维护政治稳定的领导之责,参政党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利用人民政协这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有力平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一是培育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念,增强他们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逐渐尝试使公民参与进入到诸如政府制定的直接民主领域;三是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培育多元的公共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18.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团体动员存在着一些限制性约束条件,导致政治团体动员陷入逻辑困境,但现实中却又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团体,公共选择理论分别从公民的角度与政治企业家的角度对个人参与政治团体的动机进行了理由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公共政策公平性和完备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传统公共决策系统的积弊和决策者的官僚主义习气,也由于公众方面受观念和素质的局限,导致我国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的缺失。而公共参与的缺失正是各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策失误和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通过科学的民意调查、听证会、协商谈判、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以及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管理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而且是我们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协商民主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