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社会对其品行、生活、道德、修养、作风等来自客观外界角度的评价,就是其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诽谤、侮辱以及其他方式败坏公民的名誉。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众开始对“名誉权”重视起来。近年来,有关名誉权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有识之士呼吁──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民事合同关系。这目前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 ,以致于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无据可引 ,危害难免 ;按合同法则调整高等学校与公民、法人和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推动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机关违法颁发证照,是指行政机关将证照发给不具备申领证照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如交警部门违法发放驾驶执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发放企业营业执照等,从而使那些原本不具备合法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合法"地从事一定的民事活动.  相似文献   

4.
试论企业公民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被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首。在民主法制社会,所谓公民,就是指除了自己享有的工作权、居住权和政治参与权之外,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义务的,必须遵守社会法律和公德,有义务使社会变得和谐美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作为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独立行使民事权力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也应当同自然人一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义务,这就导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胡健 《人民政坛》2007,(8):47-47
为解决当事人“申诉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分组审议。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不仅是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和民事执行程序的重构,更在于这部草案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政报》2014,(20):6-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法人和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和管理活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法人,是指除国家机关以外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以下统称社会法人)。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     
司法赔偿具体规定开始实行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截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最高人  相似文献   

8.
初二《思想政治》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到了“公民的名誉权”与“公民的荣誉权”这两个概念。二者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区别是: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公民的名誉权就是一个人的名声,是指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才干、信誉声望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总体评价。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因此说,公民的名誉代表着公民的人格尊严。因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侮辱、诽谤、诋毁他人的名誉。公民的荣誉是公民在…  相似文献   

9.
案例:陆战辉参加保安工作刚刚一个月,由于家里是农村,对于城市里许多的生活习惯还不适应。在队里经常和队友发生摩擦,由于陆战辉性子直,很容易得罪队友。在陆战辉所在的保安队里有一个小黑板,上面记录每天的执勤要求和注意事项。有一天,陆战会发现有人在黑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后面写着“陆战辉是个大傻x”。为此,陆战辉认为队友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找到班长要求找出写字的人,要求还自己一个尊严。所谓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则是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  相似文献   

10.
各位代表: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国家的一个大法,它规定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具体程序和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便于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便于人民法院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民事案件,保证民事法律以及与民事有关的法律的正确实施。它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健全发展,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面对司法实践中大量涌现的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交叉关联案件,为求诉讼的经济性和裁判的确定性,贯彻行政诉讼目的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诉讼中应当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可以影响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的实质标准和民事争议的解决有待于行政争议的解决的形式标准来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行政裁决中的部分案件、行政处罚中的部分案件以及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中直接影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合法权益实现的案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从成立条件、审判制度、起诉期限、上诉、执行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2.
田立伟  刘行星 《前沿》2013,(20):78-80
2012年《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也是幅度最大的一次修改,不但完善了诸多问题,还作出了一些制度创新.该法的重大修改对公民、法人等相关主体行使民事权利、对律师代理民事诉讼业务,对司法机关处理民事案件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改前后的重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现行信访制度运行的基本状况及其评价 信访指人们依某种形式.向社会组织及其管理者反映个人或集体的某种愿望和要求,并由有关组织处理的活动。具体地说,我国的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由此可见信访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观点、思想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律的解释和评价,对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以及在法律方面的愿望、要求和关于法律的知识、修养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着政治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其法律意识。人们彼此之间的法律意识内容既可以十分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取决于各个人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属性以及道德观、世界观等各种主客观因素。作为普通公民,其法律意…  相似文献   

15.
人一辈子可以不去法院打官司,却不可能不成为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机关无论是制定法规、规章、条例等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做出许可、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都会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行政程序中公民享有听证权,是甚至重要于司法程序中公民享有的辩护权和辩论权的。众所周知,刑事诉讼被告人辩护权由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辩论权由民事诉讼法规定。那么,与此相对应,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就应由行政程序法来规定。这方面,我国较为滞后。笔者以为,为完善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制度,需要建立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各级检察机关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开展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工作,至1996年底,共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不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民事(经济)、行政判决、裁定的申诉案件12392件,立案审查5567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679件,绝大部分是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的案件;立案查处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经济)、行政案件过程中的贪污受贿、绚私舞弊、枉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上海市检察院例行新闻发布会获翻悉,上海检察机关受理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案件申诉的法律监督出现新的变化。去年全市出现公民、法人不服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判决、裁定、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案件增多,  相似文献   

18.
徐燕 《中国人大》2009,(14):21-25
记者:侵权责任涉及到公民、法人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物权、知识产权等很多民事权益,其法律制度属于民事基本法律。如何理解这里提到的“侵权责任”?其法律制度里都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9.
占佳  郎俊义 《公安研究》2013,(10):45-5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刑事查封制度,为打击刑事犯罪、追赃挽损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适用查封措施既关系到执法办案的效率,也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因此适用查封措施务必依法、审慎、适当,在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力求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民和法人作为两大民事主体,都具有自己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公民作为自然人和被法律人格化了的社会组织法人,二者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区别的。  第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开始与终止不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事行为能力则不能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开始,它是由公民的年龄和智力情况决定的,始于法定年龄,终于死亡;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于法人的成立,消灭于法人的终止。  第二,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与民事行为能力的享有不同。所有公民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