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公民权是人权的法律表现形式按照现代法学的观点,公民主要是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按照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一个人一旦取得了某个国家的国籍,就取得了这个国家的公民资格,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因此,在我国,不论民族、性别、年龄、居住地、健康状况和政治态度如何,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都是我国公民。因而,公民指的主要是个人而非群体的一种身份或资格,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公民国民人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如我国宪法规定:“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其范围是以是否具有我国国籍来划分。公民同我国建国初期曾经使用过的“国民”在含意上是相同的。但公民与人民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其范围是以政治标准来划分的。在我国现  相似文献   

3.
全法 《人民政坛》2011,(7):44-44
7.问:选民与公民的区别是什么? 答:选民是指具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它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一般地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我国公民。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发现一些中学生对我国公民的概念理解有误,认为只有到十八周岁以后才是公民,这是不对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公民的概念,根据新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应是:“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这一条文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没有年龄的限制。不论是老年人、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5.
有关“民”的几种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一词最早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公民仅指在法律上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主权在民”,宣称一国的人都是公民,彼此都是平等的。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取得我国国籍,是确定成为我国公民的惟一条件。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公民与人…  相似文献   

6.
人大知识     
正公民与选民公民是法律概念,它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一般地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我国公民。选民是指依照选举法的规定,经过选民登记,确认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领得选民证的公民。在我国,凡年满18周岁,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并依法进行了选民资格登记的中国公民都是选民。  相似文献   

7.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例如,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民和公民的含义相同,指的也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的国民也就是我国的公民。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公民和国民是同义语。不过,公民一词往往是作为法学上的术语来使用的,而国民一词的使用范围要更广泛一些。例如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教育等等。人民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内容。一方面由于各国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法,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法,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法,时时刻刻在与你同行!那么,你知道从你一出生开始,到进入成年人之前有若干法律和法规在维护着你的尊严、保障着你的合法权益吗?国籍资格。国籍资格是法律赋于你的,这种资格从你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公民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于公民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特殊公民”是相对普通公民而言的,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并处在刑罚执行中的犯罪分子,着重指哪些被判处死刑、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  相似文献   

10.
国籍与公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当一个人已经取得了某个国家的国籍,他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于是公民个人和国家就产生一种固定的法律关系。世界各国对国籍问题的立法,基本上采用两种形式:一种在宪法中规定;另一种专门用单行法律规定。也有些国家在宪法中对国籍作原则规定,再以国籍法对国籍问题作详细规定。国籍法既是国内法又是牵涉到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1.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四有”公民方面起着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学习和了解关于公民问题的一些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一、公民的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基本意思。具有一国国籍,这是公民的基本前提。国籍就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资格。国籍表明一个主权国家同隶属于它的成员个人之间的一种固定的法律联系。国籍的取得主要有出生和入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在我国拥有住所和居所的自然人可以分为我国公民和外国公民。而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力、承担义务的人。国籍是确定一个自然人是否是一国公民的惟一条件和标准。在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即一人一国籍的原则。基于此 ,对于我国公民而言 :住所是指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所是指公民暂时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场所。一个公民可以有几个居所 ,但是只能有一个住所。可见住所和居所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不应混淆。而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界定却是 :在我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民,就是指那些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和法律鉴于公民年龄的差异性,对其权利与义务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现归纳如下:1.接受义务教育的零龄。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2.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进行与其年龄、智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是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从事政治活动、处理公共事务的场域,而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实现必须要在一定制度环境中运行。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从法律上看,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从政治上看,公民所拥有的法定权利集中表现为参与公共事务并担任公职的正当资格。公民是公共领域中的参与主体,而要实现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有序参与,不仅需要公民具有公共精神,而且还要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一、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 在中国古代,公民的意义与现代公民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在先秦,公民有两种含义,一是如(韩非子)中所说,“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此处公民乃指“为公之民”,即为公众、为国家做事之人;二是指君主之民或公家之民,指一个人的归属。可见公民是历史的产物,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正如(辞海)指出,公民一般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16.
国籍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之一,是国家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依据。每个国家部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人口政策、对外关系以及实际利益的需要制定本国的国籍法。处理国籍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障本国公民(包括境内居民和国外侨民)的合法权益和本国与外国的关系。特别是在国际交往增多,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国籍问题更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国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制定有关国籍的法规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国家和侨民的利益,各国纷纷制定国籍法规。起初是在宪法和民法中加以规定,以后发展为制定单行的国籍法。在我国,由于明清以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交往不  相似文献   

17.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一般而言,各国对被选举权设有比选举权更为严格的限制,而我国对二者采取的是统一标准,即根据宪法第34条,只要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相较选举权,被选举权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更能体现一个国家民主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的对象和条件是指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41条和《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对法律援助的对象、条件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一、法律援助的对象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理由是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申请、签发和管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权益,促进对外交往,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转让、故意损毁或者非法扣押护照。  相似文献   

20.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关于双重国籍問題的条約的实施办法(以下簡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規定,凡屬同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籍的人,都应根据本人自願的原則,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籍中选择一种国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