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业事实上已经属于混业经营模式,而我国金融监管依然是专业化分工监管体制,存在与金融实践不一致、监管过度与监管空白并存、缺乏掌控金融全局的权威监管,不能很好地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弊病。应该借鉴最适合我国金融监管实际的国际经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其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2.
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趋势,我国金融业2006年将全面放开,面临跨国金融公司的挑战。分析、借鉴西方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和混业金融监管体制,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法律界热点话题。本人认为采用金融控股公司及其伞型模式监管体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起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但以保险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混业经营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并且对分业监管的体制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不具备打破分业监管的现实条件,因此,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要应对混业经营就应尽快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联动,做好监管工作,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的立法原则与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入WTO后 ,我国金融业为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 ,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谨慎地选择金融监管模式。在立法上应坚持协调性原则、适度监管原则和效率原则 ,并在尊重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前提下 ,逐渐选择向单一监管 (混业监管 )模式转变 ,同时要考虑适当的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莎沙 《法制与社会》2010,(34):117-118,124
一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取决于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在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本国的金融监管历史与金融业发展现状。本文通过考察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史,分析在金融混业经营现状下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提出改革完善我国金融体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金融监管权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金融监管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权法治重构的法律维度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目前采取分业经营体制的银行业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鉴于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金融机构产权不明、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各监管主体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及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应通过改革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及建立金融机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来确保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背景的介绍、展现了日本金融改革由渐进到“金融大爆炸”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带来的日本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经营的大藏省向混业经营的金融厅监管模式的转变以及日本这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封我国金融法制建设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及金融监管模式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市场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和金融监管却没有跟上混业经营的步伐,导致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规事件和监管空白,市场呼唤对混业经营的法律上的肯定,同样更要求对混业经营监管的完善。本文简要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现实挑战,着重论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金融控股公司给现有的分业监管机制带来了挑战,本文在简要分析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协调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反思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机构协调不力无法充分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困境,提出应积极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协调监管机制;主监管者的确定是协调监管机制建立的前提,监督信息共享是协调监管机制运作的基础,监管问责制是协调监管机制运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数字金融迅速崛起在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人机协同、技术迭代与架构异化给金融监管带来了颠覆性挑战。现行机构监管模式难以有效因应数字金融业态复杂化嵌套属性及交易架构异化问题,需要实现向功能监管的转型,并辅之以穿透式监管、嵌入式监管和行为监管。数字金融创新与安全的动态衡平需要功能监管的精准化实施,应当在坚持类型化思维基础上厘定数字金融监管的法律尺度,同时以法律数智化重构数字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为功能监管的精准化实施奠定法律基础。而依托监管科技的“技”“法”协同机制,是数字金融功能监管精准化实施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张苏弢 《法制与社会》2012,(11):190-191
文章从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义出发,对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当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问题阐释了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改良的必要性,提出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当审慎、适度,应当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稳步过渡。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法的原则,是指对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对金融监管法律关系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我国法学界尚未对金融监管法的原则形成统一的认识,深入的探讨亦不多。本文从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以及确认金融监管法原则的方法论入手,讨论金融监管的原则,即依法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原则、公开、公正监管原则、高效监管原则、统一系统监管原则、激励相容监管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14.
陈斌彬 《现代法学》2020,(1):103-115
近年来,我国各类地方性影子银行的涌现及其引发的诸多地方金融风险事件,使完全依赖中央政府一己之力的垂直监管模式弊端凸现,地方金融监管的补充作用越发明显。长期以来,我国较关注金融监管权在中央部门间的横向配置,对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配置几无触及,导致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实现只能端赖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一事一议”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乃至政策的授权方式,缺乏应有的正当性。地方金融办也因此“名不正、言不顺”,普遍存在职能错位、监管权被随意干预和监管资源配备不足等困境。是故,国家应尽早通过更高位阶的立法对“央地”金融监管权的配置加以优化,包括明晰“央地”金融监管边界,一揽子授予地方完整的金融监管权,设置相应的外部监督问责制度,并建立起以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主导的纵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使两者形成监管合力,依法共治。  相似文献   

15.
刘迎霜 《当代法学》2014,(3):120-128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使得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格局中由"去央行化"跨越成为"金融监管超级警察"。其理论基础就在于中央银行职能与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和工具的高度契合性。我国于2003年从立法上剥离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但是,在危机后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中,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赋予宏观审慎监管职权。应将我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法律上予以明确,予以法制化,也即:在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地位和目标;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具体职权;从法律上确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混业金融背景下,网络借贷平台不宜被强制分割和限定为信息中介与小额贷款机构。管控型的监管模式不仅滞后于社会对平台监管的需求,也损害了网络借贷产业的发展和监管的公信力。为了实现与产业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维护之间的平衡,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在监管理念上,推动监管成为内生因素,以公共产品供给为理念变革网络借贷平台法律监管的核心规则;在监管策略上,调整既有的风险隔离策略,以功能主义与类型化为导向开放平台的中介类、增信类、借贷及衍生类业务,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借贷平台监管规则;在风险控制上,事前准入应引入产业发展、市场竞争与准入公平等考量,事中监测应通过穿透式监管识别业务属性并导入相应的指标体系;在信息监管上,强化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信息性监管和投资者教育等公共信息服务;在风险分担上,加强投资者权益救济,完善风险基金、责任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制是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监管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是我国碳市场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碳交易机制的历史使命和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法的缺位现状共同决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市场交易环节,应该采取碳排放和排放权交易合并监管的综合监管模式。碳排放和排放权交易管理过程涉及事项广泛,采取主管和分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必然选择。碳交易市场监管是碳排放权交易监管的核心环节,在厘清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与碳金融监管关系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的碳现货和碳金融衍生品跨市场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杨东 《中国法律》2014,(6):35-39
如果说2013年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可以说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元年。2014年1月10日人大法学院举办了一个对国办107号文(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文件)解读的研讨会。107号文是一种对互联网金融要进行监管的信号。从监管的思路来看,无非是金融危机以後包括美国金融危机之後各国金融监管的法制。只强调对机构监管体制是不行的,所以需要一个功能监管,需要一种行为监管,需要一种规范监管。  相似文献   

19.
陈星宇 《法学杂志》2020,(2):115-121
面对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监管机制显现出监管滞后、监管失效等方面的无力和脱节。数字金融监管在风险控制、监管方式、监管模式上面临新挑战,应以科技化监管为核心,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实现风险的综合动态监测,推动监管向科技型、统筹型转变。在金融智能监管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由事前准入及测试、事中实时动态监测、事后风险处置反馈系统组成的智能环路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银行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百年的金融监管历史来看,金融监管面临两难的选择.在新形势下,中国金融制度应当引入新的风险与安全理念,实现更加开放的风险与安全平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共性的地方越来越多,风险的传导性也越来越快,但相天的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大规模的混业经营应该是不可能的,可以进行狭义上的混业.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使用得当与否.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环境问题,是资产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重大困难.以消费者为本位对金融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少的,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能够促进金融市场持续繁荣.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难题是没有国家制度、政策支撑,国家现已开始把会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出救急救穷转为救小.虚拟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规避经济风险,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产生大量就业和社会财富积累,最积极的作用是融资.关于银行破产标准问题,有学者建议应实行监管性标准,这一标准把监管机构置于破产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它对于监管价值的实现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