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刑罚目的理论正在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刑罚目的可作如下划分,即:以刑罚作为刑法的下位概念为基础,在横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主要目的(惩罚犯罪)和次要目的(预防犯罪)两个层次,此为狭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在纵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第一层次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直接目的),——第二层次保护法益(根本目的)两个存在递进深入关系的层次,此为广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刑罚目的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的核心,对刑罚目的的选择直接影响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目的所体现的法的价值理念应与国家所追求的法的价值理念相适应。预防论的刑罚目的理论因其固有缺陷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而报应论的刑罚目的理论体现了对正义、公平、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的追求,符合我国的法的价值追求,适合我国国情,应当作为我国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究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价值、刑法学界否认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原因以及我国刑罚惩罚目的的历史根源和伦理基础。刑罚惩罚目的是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于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刑罚目的应以通过刑罚惩罚犯罪,伸张社会正义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单纯的报应和功利都不能全面解释刑罚正义,报应的正义是一种平均之公正,功利的正义是一种分配之公正。刑罚的正义应当同时包容这两种公正。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的关系实质就是公正和效率的关系。在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中,应以报应正义的实现作为第一目标,因为报应的实现包含了功利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德(日)量刑基准理论貌合神离,二律背反问题在中国现有刑法理论体系下难以展开。"点之下论"较之"幅的理论"和"点周围论"更具合理性,但它也存在缺陷,需要修正:应当在不违背公众法正义感情的前提下,以预防的必要性不大或无为由而对被告人减免刑罚。刑罚目的本身并不背反,应当以报应为主、特殊预防为辅,一般预防不是量刑阶段的刑罚目的。对责任刑与预防刑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准确界定,是研究二律背反现象的先决条件。普遍正义是量刑的不成文原则,应当得到遵守,否则就篡改了国民(立法者)的意志。刑罚目的的确立需要转变国家本位思想,由国家与公众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在少年司法中应当综合考虑公正与功利的价值目标,实现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公正与功利二者最大程度的相统一。当两个法律价值相冲突时,在少年司法领域功利价值优先于公正价值是合理的选择。不同的刑罚价值观之下,刑罚适用的宽严也不相同,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的任意性,需要以能动司法来平衡公正与功利的理念,区别对待强化量刑程序的方法来实现对少年的特殊保护,从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7.
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报应。刑罚报应目的是刑罚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刑法基本原则的题中之义,是刑罚正义的必然体现,对刑罚预防目的具有补充与制约作用。刑罚报应目的的否定论者所提出的理由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刑罚、司法机关适用刑罚、行刑机关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刑罚制度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国家刑罚制度的具体设计。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假释制度的设计与存在当然也受到刑罚目的的制约与影响。现代刑法理论已经相当广泛地把刑罚目的理论作为证明刑事司法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在关于刑罚目的的各种学说中,刑罚目的综合理论是合理的。正义性是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假释制度反映了刑罚的报应目的,蕴含着对刑罚正义的要求,完全具有正义性的根据。假释确切地表征了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是实现特殊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假释的适用既要受到一般预防目的的制约,也有利于刑罚一般预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刍议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活动,刑罚轻缓化受到刑罚理论的巨大影响。报应论和功利论等刑罚理论的嬗变,在促进刑罚轻缓化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体论实现了刑罚轻缓化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刑罚论和黑格尔的刑罚论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刑法思想。康德和黑格尔的刑罚论以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报应为理论主线,其理论精髓仍然有益于当今的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11.
基本范畴是刑罚价值的立足点,而基本范畴本身又涉及刑罚的本质、功能和目的,并且它们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刑罚价值包含刑罚本质、刑罚功能和刑罚目的——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刑罚需要,这种刑罚需要恰恰是通过刑罚功能所展现的刑罚本质.刑法所保障的价值是自由和秩序,故刑罚的价值亦是自由和秩序.  相似文献   

12.
刑罚轻缓化趋势以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为支撑,要求刑罚的设置要以轻缓为标准,法院在对犯罪嫌疑人判刑时要以有利于被告人为原则,优先使用较轻的刑罚,只有在较轻的刑罚不能够适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时,才可以选择较重的刑罚。反观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诸多制度还存在着背离刑罚轻缓化趋势的现象,对此,应当迎合刑罚轻缓化趋势通过制度重构予以矫正,这种重构应当从实体与程序角度,按照刑事一体化的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 ,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 ,以客观精神为哲学基础 ,以意志自由为依托 ,对刑罚理性作了精辟阐析。黑格尔认为 ,刑罚基础为不法 ,前提为犯罪 ,刑罚是对不法的绝对否定、对犯罪的等值报复 ,而这种报复被推定为非强制 ,以及以法和正义为刑罚标准 ,同时强调刑罚主观性和主客观同一性。黑格尔刑罚理论 ,构架恢宏 ,述论精微 ,诸多结论颇具价值 ,对后世刑罚理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告人缺席判决制度虽被我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所承认,但无论从司法实践抑或是学理上都值得探讨。该程序在刑事实务层面存在导致被告人辩护权缺失和程序正义缺位的弊端,在刑罚教义学层面无法实现报应刑的惩罚机能和目的刑的预防机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流的未决羁押正当化之不法预防论倒置了未决羁押与刑事诉讼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使追诉对象无例外地先于法院终局判决遭遇刑罚处遇,实是一种主观归罪,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事实上,未决羁押与刑罚处罚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目的上的同向性以及量度上的从属性,本质乃是司法机关预先支出追诉对象可能遭受的刑罚处罚.未决羁押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其刑罚预支属性及防范追诉对象逃避、妨碍刑事诉讼的功能.坚持并且贯彻未决羁押的刑罚预支观念,不仅有利于缓和司法正义和未决羁押的价值冲突,化解追诉对象的刑罚溢出风险,凸出未决羁押的人保障价值,而且为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优化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和理想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刑罚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罚的目的 ,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是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历史使命出发 ,最终是为了消灭犯罪。刑罚的惩罚、感化和改造目的 ,是预防犯罪分子本人再次犯罪。除此以外 ,刑罚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还具有威慑、教育的目的。同时 ,刑罚的适用对自觉守法的社会成员起着法制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刑罚目的是刑法基础理论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价值取向指导着刑罚的制定、适用与执行。处于学界通说地位的一元论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不断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刑罚观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8.
刑罚的目的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1997年修订刑法时没有把刑罚的目的写入新刑法之中,不能不与我国理论界对刑罚目的认识的混乱状况有关。确立科学的刑罚目的是时代韵需要,它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刑罚目的的演进过程 纵观中西方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报应,二是预防。这两种观点虽然长期犬牙交错,相互争论,但呈显出一个由报应到预防的基本发展趋势,在古代刑罚  相似文献   

19.
公正和功利这一对范畴,是探讨刑罚制度正当化的根据时必须考虑的。以公正为主,以功利为辅,是我国刑罚正当化之理论依据的应然选择。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我国刑罚正当化的实现有赖于立法、司法、执法等整个刑事司法领域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刑罚以剥夺犯罪人的权益与施加道德谴责为内容,不仅可以剥夺人的财产和政治权利,甚至可以剥夺人的自由和生命.对刑罚的正当化根据这一问题的解答,既构成了刑罚理论的基础,更决定了刑法的精神.应当在分析刑罚理论上的报应刑论(绝对主义)、功利刑论(相对主义)与折中论(并合主义)的内涵与价值,指出它们分别存在的合理性和弊端,并对折中论进行了再思考,提出折中论是理想的刑罚观念.最后联系我国国情与公民的一般价值观念,根据刑罚的本质,分析我国具体情况,对折中论进行重构,总结出一种适合我国刑罚适用的以报应刑论为主的折中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中国化的合理的刑罚根据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