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在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缺位,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发展转型面临困境。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关系是破解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关系表现为通过社区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方法的创新来变革基层治理方式,实现社区管理创新,同时也表现为满足社区内异质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改善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状况,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绩效。  相似文献   

2.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质和一大优势,加强和创新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成都市委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在理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的领导逻辑、创新党领导城乡社区治理的各类平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与基层社会公共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其突出亮点与特色就是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基本问题——活力与秩序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有效领导,并推动成都乃至四川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空间的增容,社会组织在城乡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创新社会治理、发扬基层民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置于国家治理变迁场域中的社会组织,其生长曲线与国家治理逻辑转换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实际上也映射了"国家—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娄胜华 《求实》2005,(5):22-24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沟通与联系是社区党的建设乃至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课题.以"强政党、强社会"为目标模式构筑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代表性功能与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功能,又要促进社区各类组织的发育与分化,形成分层分类的网络化社区组织结构体系.同时,社区党组织依托有形组织载体,与社区级组织网络建立直接而稳定的功能化联系,依靠党员个人影响,与邻里级组织网络建立间接性松散型个别化联系,使社区各类组织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中介力量,实现党组织在融入群众中领导群众,在融入社会中整合社会.  相似文献   

5.
林莉 《学习论坛》2020,(5):69-77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区管理与治理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城乡融合型社区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交替主导下依次体现为国家主导范式、社区自治范式和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下的共治协同范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制度变迁下的范式转换,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之下,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意味着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互融,需要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互融来调节共治的角色冲突,实现新的定位;通过强制性与诱致性的互融,化解共建的价值对立,实现新的调和;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互融,突破共享的制度障碍。这种互融最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在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中实现均衡状态:一方面,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党员的特色建构多元主体均衡的格局;另一方面,应从法治保障完善出发,激发制度变迁中强制性动力与诱致性动力共同发挥作用,将“话语的制度”转变为“实践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型社区共治协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国家层面提出了"互联网+"概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借助互联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构建治安防控网络,已经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基层公安机关治安治理为视角,探讨"互联网+治安防控"新警务模式,着力解决社会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结构功能主义、治理与善治两种视角,而政党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构成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逻辑。基层社会存在着政党、政府与社会三重力量,基于整合这三种力量的思考,建构“结构-能力”的包容性耦合框架,契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包容性耦合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多元主体纵横结构的包容性耦合,并同步实现政党执政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和社会自治能力的聚合提升。  相似文献   

8.
哈洪颖  马良灿 《探索》2014,(1):160-165
社区是一个集认同、安全、凝聚力、意志、关系链接、非正式组织性、公共性等多重属性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与社会间的中介性力量,社区是社区矫正的存在根基。社区惩戒、教化与帮扶既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社区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城乡社区发展遭遇的"内卷化"困境使社区异质性增加、社区总体性功能衰竭、社区公共性衰落、社区组织"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导致社区矫正制度运行之初便面临先天不足的缺陷,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社会风险与社会危机。因此,社区矫正倒逼城乡社区建设既是一个关乎社区矫正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当前社区矫正困境的重要途径。同时,社区建设不仅是社区矫正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更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9.
孟燕方雷 《探索》2022,(6):85-97
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优势。以党的基层组织为中轴,组织基层社会并动员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是党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内蕴动员型治理逻辑,其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功能,引领重塑基于信任的社区治理关系结构;嵌合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整合治理资源以降低治理成本;发挥党员示范带头效应,带动社区治理主体协同参与。因此,要实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需通过枢纽链接、组织嵌合与行为垂范等机制提升动员型治理效能,即建设枢纽型党组织,通过机构合作以实现治理过程的系统化运作、资源交换以降低治理成本、空间优化以提高治理效率,引领构建社区治理整合体系;深化党的组织嵌合,通过完善党的组织架构以组织带动社区居民、拓展党的组织覆盖面以整合社区治理组织化资源、建设政治引领工程以推进合作治理,塑造社区治理网络格局;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统筹加强社区党员与在职党员双重示范引领效应,激活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动能,进而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稳固现代化国家治理根基。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6,(6)
城乡结合部是一种有别于乡村、城市的跨界性存在,其生态系统涵盖社会生态、党建生态、治理生态等范畴。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社会生态,通过其空间格局的变动性、存在样态的双重性、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社会交往的淡漠性等特征属性展示出来。城乡结合部的基层党建生态,呈现出基层党建模式选择的灵活性、流动党员管理点多面广、党群关系受到复杂利益关系挑战、区域化城乡结合部基层党建势在必行等图景。构建城乡结合部的基层治理生态,应以"党建统社建"为基本内核,着力在将治理的政治功能融入服务功能、推动治理精英代际转型、凝聚治理文化共识、形成治理整体合力、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相似文献   

11.
张晨  王霏 《新视野》2023,(5):48-55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动迁社区治理困境亟须破解,社会组织的介入如何助力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基于S市B社区的个案考察,发现社会组织助力动迁社区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为:党政领导的注意力分配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契机,非结构项目机制下,社会组织借助政策创新、平台搭建、常态化机制等手段推动社区治理结构和资源的整合。同时,通过激活社区社会资本、发挥社区两委的核心枢纽作用保障社区自治的可持续性,最终构建出五社协同的治理格局,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社会组织的协力重塑了动迁社区的五社联动格局,国家与社会合作主义关系的建构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2.
段雪辉  李小红 《求实》2020,(3):57-68,M0005
社会组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聚焦社会组织行动策略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外部制度环境制约下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微观运行机制。运用"制度环境-行动策略-行动目标-行动任务"的分析框架,着重探讨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剖析复杂制度环境下社会组织行为策略选择及其多元化行动路径。S市G组织的个案研究表明,G组织通过"双向汲取"的行动策略能够实现社会组织行政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双重目标达成。由于G组织接受任务的不同行动目标来源以及不同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差异,使得G组织"双向汲取"行动策略呈现出复杂制度结构约束下的多元化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治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稳定,但治安压力不断加大。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突出反映了社会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集中暴露了综合治理体系的不适应。完成由政策方式向法律方式转变是社会治安管理制度建构的关键,治安防控社区化制度建设是社会治安的基础,要做好"多中心"社会治安服务的秩序设计与治安效益优化,适度推进社会治安防范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问题是新时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课题。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面临"城乡二元社区"制度性障碍、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不足与能力不强、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不足等困境,需要在消除"二元社区"制度壁垒、提升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和能力、拓宽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创新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等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15.
罗峰 《理论文萃》2007,(5):4-11
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的“全息缩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千万个社区为和谐社会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没有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从和谐社会构建主体性力量上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政府主体的着力推动,更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因而,在基层社区,构建一个能容纳包括各种组织主体在内的治理框架,来容纳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去动员和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在演绎和谐社区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谐社区构建中的结构基础与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加强基层党建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社区治理有效运转的必要方式。探索和完善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逻辑的相互耦合。当前,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正面临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完善的组织性困境,社区治理多元力量参与有待挖掘的主体性困境,以及社区治理思路和方式有待创新的资源性困境。实现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应以组织增能、多元参与、资源整合为核心,实现党建工作对社区治理实践的创新引领。  相似文献   

17.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在全国迅速推行,这种社区治理模式在运行中过于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重视不够,政府大包大揽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事务,制约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功能,构成城市社区走向善治的障碍。实践中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去行政化"很难实现,应通过合理范围内国家行政权的行使、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展开以及二者的相互融合来实现社区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8.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大量出现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现象。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过渡性特征明显,其社区结构异质化、利益格局复杂化、治理主体多元化、价值认同碎片化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难题,对作为社区领导力量的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农民集中居住区深层次的社会变动,社区党组织需要从自组织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整合力、价值引领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其治理能力,以此实现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和领导核心作用,从而巩固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武中哲 《理论学刊》2022,(4):153-160
社区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的交融和互动过程中推进的,其模式也必然与这个过程的特点和需要有关。社区治理的目标诉求在实践中得以更新,从早期的维持社会生活秩序、进行社会管理逐步过渡到当下的为社区居民创造多元化的福利。微治理是社会治理优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体现的是纵横网络的贯通。实践中社区微治理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逻辑方向展开,通过自下而上的居民自组织与自上而下的国家事务催生社区微组织,建构社区福利。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突破各种行政壁垒、激发社区微组织活力的关键所在,有利于促进实现以党建为引领的组织的多元整合和横向联合。  相似文献   

20.
《先锋》2020,(4):57-5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居民小区是城乡社区的基础单元,小区治理的基础越牢固,社区治理的基础就越坚固,国家治理的大厦才能更稳固。为了探寻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郫都区坚持党委领导、部门下沉、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四位一体"思路,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城市"最基层",把基层治理延伸到城市"最末端",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院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