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火”这一病理名词,始见于东垣著作,其明言“阴火”者,在《脾胃论》中有十八处,《内外伤辨惑论》有八处。从这些言及阴火的内容来看,其中言“阴火”病因者五,言病证病机者十一,言治疗原则者二,言治法者五,用药加减者三。但“阴火”实质是什么?仍属似明似昧。现择其论述较为完整(病因、病机、病证)的一段,作为探索“阴火”实质的主要内容。《脾胃论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教授李滨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和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以及考克斯、海默等人的理论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以四个要素为共性:(1)冲突的和动态  相似文献   

3.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相似文献   

4.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6.
吴洋、吴桥生平及其学术特点童光东,吴华强,指导,王乐(科研处合肥230038)关键词吴洋,吴桥,新安医家吴洋、吴桥为明朝著名的新安医家,生平至今不详。但其医案频繁见于《论医汇粹》、《医述》、《名医类案》等医著中,可见其影响。李济仁《新安名医考》,洪芳...  相似文献   

7.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8.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石寿棠,字芾南,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人),世代业医,至寿棠已历七世。石氏自入塾读书时,其父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虽习举子业,未尝或忘,官至孝廉。著有《医原》一书,写成于清咸丰11年,岁次辛酉,即公元1891年。 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0篇,皆属医论性质。其立论在乎先识人身内景、脏腑形质、营气卫气、五行生克、百病提纲及手足经络、阴阳表里之义,次及内伤、外感、儿病、女科,标本虚实,无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机,又次则述及药性,有论无方。其于温热病的病因证治,颇有独到见地。  相似文献   

10.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邵登瀛,字步青,江苏元和县(今吴县)人。为薛徵君一瓢之高足。清乾隆、嘉庆间,以医名于吴。子若孙,能读其书,继绳勿替,至曾孙杏泉,名尤噪于大江以南,元孙少泉亦能世其学。步青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女科歌诀》三书,因家乡遭变,藏书悉遭兵燹。《四时病机》散佚,几至湮没失传。咸丰11年辛酉(公元1861年)春,杏泉旅次沪城,得及门中收拾遗书,后由少泉于光绪巳卯(公元1879年)锓版公世。  相似文献   

12.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本诊断方法,然而腹诊亦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就对我国古典医籍中记载的腹诊加以研究,指导临床,并涌现许多腹诊的专著,如《诊病奇候》、《腹证奇览》、《按腹图解》等。笔者在整理家父藏书中,偶见《五云子腹诊法》,认为其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临床意义,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体质,乃言人体素质对病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其反应能力。自本世纪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维纳控制论相继创立后,体质的研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就外感病而言,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不仅在伤寒,温病发生上居重要地位,而且还可以左右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换言之,由于禀体各殊,其病邪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演变规律就不同,从而酿成复杂多变的临床类型。本文根据《伤寒论》、《温热论》等有关内容,试图对体质与外感病病机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有10部涉及政治、科学、经济、军事、医学等方面的书,对世界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君王论》(1517年出版)。作者是意大利的尼古拉·马基维利。2.《天体运行论》(1543年出版)。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  相似文献   

16.
陆介雄 1945年2月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任本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法学副教授、浙江省乡镇企业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法学教学科研工作以来,公开发表、出版的法学论著教材有《市场秩序维护法论》(合著)、《中国公司法概论》(主编)、《案例经济法学》(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副主编)、《涉外经济法新编》(副主编)、《论国有亏损企业公司制改建的法律问题》(独立撰稿)、  相似文献   

17.
第四次全国公安(武警)高校学报工作暨编辑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6日—22日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有19所公安(武警)高校学报的正、副主编、编辑参加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公安部《公安教育》编辑部、《预审探索》杂志社,国家安全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公安埋论与实践》编辑部的正、副主编,与会代表共  相似文献   

18.
慎言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倡的个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事准则,也是《群书治要》一书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内涵相当丰富。慎言的原则主要包括:非礼勿言、言必真实、言而有信、论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践行慎言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牢记三思而后言、讲求策略择时而言等。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是此前所有旧注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新时代研究的开山鼻祖。所谓集旧注之大成,主要包括辑校汇注和专题考订两个方面。所谓新时代研究的开山鼻祖,主要是指范注详尽梳理有关资料,努力探寻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批评论、风格论、文体论、文学史论以及重要命题如风骨说、三准说、六观说等理论价值和深邃内涵。这种探索,已经成为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内经》是祖国医学第一部巨著,它不仅大量论述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而且对养生学说也作了较多的论述(内容比较集中的是在《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等篇),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