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医宗粹言》首刊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该书总论内容包括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其余各卷分述元气论,补订吴昆的《脉语》,药性论,用药准绳,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以及四科备录(包括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等)。所论多宗《内经》以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诸名医,对他们精粹的医论,选摘收入,故题书为《医宗粹言》。  相似文献   

2.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相似文献   

3.
华佗的籍贯早在《三国志·魏志》和《后汉书》以及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明确记载为“沛国谯人”(今安徽省毫县),千百年来为世所公认。华佗死于东汉献帝建安7~12年(公元202~207年)之间。编《三国志》的陈寿生于蜀后主建兴11年(公元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7年(公元297年),张华(公元232~300年)与之同期。他们与  相似文献   

4.
喻嘉言,名昌,号西昌老人(公元1585~1864年),江西南昌新建县人。一生精研医学,往来于南昌、靖安之间,后寓江苏常熟。所到之处,都以医学著名。是明末清初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等著作流传于世.其中《医门法律》一书,可说是荟萃了他一生学术经验之精华。今不揣浅陋,就喻氏论治燥病的学术观点作一简介,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本书由《伤暑全书》增订而成。《伤暑全书》系张凤逵所著。张名鹤腾,字元汉,号凤逵,颖郡(今安徽阜阳)人,生年不明,卒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公元1635年)。《伤暑全书》成书于明·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该书原著版已久失。清代叶子雨由旧书肆中购得,并加以增订。1917年秋,子雨之子仲经将其寄交裘吉生校刊出版,名《增订伤暑全书》。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辨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一书,创立了三焦论治纲领,论述了四时温病证治,文词简要,概括性强。现就其中四个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石寿棠,字芾南,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人),世代业医,至寿棠已历七世。石氏自入塾读书时,其父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虽习举子业,未尝或忘,官至孝廉。著有《医原》一书,写成于清咸丰11年,岁次辛酉,即公元1891年。 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0篇,皆属医论性质。其立论在乎先识人身内景、脏腑形质、营气卫气、五行生克、百病提纲及手足经络、阴阳表里之义,次及内伤、外感、儿病、女科,标本虚实,无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机,又次则述及药性,有论无方。其于温热病的病因证治,颇有独到见地。  相似文献   

8.
《疫痧草》系常熟陈耕道先生著,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秋。鉴于当时烂喉痧(猩红热)流行,而江浙一些医家却对此病认识模糊,故陈耕道将此病称之“疫痧”,并“草率成文”名之《疫痧草》,推之于世。《疫痧草》全书内容很多,但散乱无统,重见叠出,是一本需要整理加工的初稿。然书中对疫痧的传染、症状特点、治疗  相似文献   

9.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洪参歧(正立)撰。洪氏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据《医衡·上官(金立)序》曰:“余昆弟素不事医,日侍先大人文孝公疾,调治药饵,朝夕以之。得洪生《医衡》数帙,其说甚约,其理甚精。读者不病其浩繁,作者已究其奥旨。”是序作于顺治乙末年(公元1655年)。又据《医籍考》“周亮工曰:歙人洪参歧,以医名吾梁,著有《医衡》,王雷臣为复刻之。”按周亮工,明崇祯进士,仕清为户部右侍郎。因知洪氏是明末清初悬壶外籍(今河南开封一带)的歙县医家。 洪氏因当时医书极博,苦无统要;且皆各自成册,或方未备,或义太简,学者多所不便,而以内  相似文献   

10.
《外科理例》针灸治疗外科病探析姚玉芳(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外科理例》,外科病,针灸疗法《外科理例》一书系新安名医汪机所著。汪机,字省之,别号石山,明·安徽祁门人(公元1463~1539年),名医汪渭之子。汪机早岁业儒,后随父习医,继承家学...  相似文献   

11.
王充(公元27—约97年)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论衡》是他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论衡》一书中的《论死篇》是王充无神论思想的代表作,文中尖锐地批驳了人死灵魂不死的谬论。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一海之隔,医学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把中医学称为“汉方医学”,或以“东洋医学”之名来概括起源于中国、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传统医学。据史家考证,在日本神祗至大和时代前期(公元前1世纪),是日本固有医术(草昧时期)。大和时代(公元533年)起传入三韩医术(古代朝鲜马韩、弃韩、辰韩的统称),即“韩医方”。公元3世纪起(相当于我国东汉时代),日本与我国开始文化往来,公元6世纪中下叶(相当于我国南北朝时代),我国吴人智聪携《明堂图》及药书160余卷东渡,这应该是中国医学传日的开始。而日本史家认为中日医学交流始于公元7世纪,那是根据倭直福因和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须行的药典,是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唐《新修本草》颁行于公元659年(显庆4年),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或有名的纽伦堡药典(1535年颁行)都要早8~9百年。  相似文献   

14.
丁甘仁(1866~1926年),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属今常州)人,为孟河医派大家之一。初行道于苏州,复东行之海上,医名大噪,垂四十年,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及《痧喉症治概要》等书。其《丁甘仁医案》8卷,为其门人所辑,是书录医案896则,分门别类,足以体现先生学验两富。此处仅就该书肿胀门中所列治案,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有关黄疸的认识,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金匮要略》对本病论述尤为详细,且独立成篇,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颇有特色。书中根据病因、症状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疽、黑疸和女劳疸四种,按病机又分为湿热、火逆、淤血、寒湿、虚劳五种。自从元代罗天益概括为阳黄、阴黄两大类以后,后世医家均按此辨证论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但不论是阳黄或是阴黄,对于其病机均认为是木郁土壅(或土壅木郁),即湿热蕴蒸或寒湿阻滞,渍脾遏肝,使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  相似文献   

16.
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中这些绚丽瑰宝古为今用,临沂市政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成立了《沂蒙名贤丛书》编委会,开始对沂蒙历史上名贤圣人进行挖掘整理。在文学和政治上建树颇丰的颜之推,与曾子、诸葛亮、王羲之等是沂蒙圣贤中最杰出的代表,位列群贤之首理应首先重点整理,于是就把《颜之推全集译注》作为《沂蒙名贤丛书》首批整理的内容之一。该书从立项到出版历时十三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颜之推,字介,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年少…  相似文献   

19.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20.
余含棻,字芳亭,号梦塘,新安婺源,(今属江西)人,清代名医。生活于嘉庆与道光年间(生卒年无考)。余氏少怀大志,博览群书。中年客游广东沿海等地。医著有《保赤存真》十卷。《保赤存真》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幼心法保赤存真》,始于嘉庆21年(1816年),成于道光14年(1835年),历19年,参考医书30余种。现有慎德堂藏版本。今仅就其主要特点,作一探讨。 一、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小儿疾病的形成与机转,无不基于小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