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记载的“浸淫疮”是关于湿疹的最早记载,湿疹及黄水疮、湿癣、湿疮、妒乳等都以瘙痒、浸淫成片为主症。湿邪是湿疹发病的核心病因,热邪、风邪是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小儿湿疹多与禀赋有关。临床治疗时应结合辨证缓急同治,急则驱邪止痒,缓则内调五脏,标本兼顾;疏风除湿法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中医称为“项痹病”。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肝、肾、脾虚,风、寒、湿邪入侵,痹阻太阳经脉,使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颈椎病临床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食管受压型。  相似文献   

3.
张福忠教授医坛耕耘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从师学习期间,深得教益。乳腺增生病是发于乳房部位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疾病,约占女性乳腺疾病的75%,可发生于青春期开始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以20~40岁多见,中医称本病为“乳癖”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炎,中医称之"口、口眼斜、吊线风”等,是由于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β-七叶皂苷钠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国内少见于文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太阳病篇论及衄血的条文有数则,除火逆致衄外,通常把46、47、55、56条的衄血称为太阳病衄血。关于致衄机理及与汗解的关系,历代多有争议;太阳表虚致衄说之误,也未引起注意。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对于正确理解仲景原旨和指导临床都有意义。 一、太阳病衄血的病机及与汗解的关系 笔者认为,太阳病衄血唯见于伤寒表实证,这是由其基本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太阳主肤表而统营卫。生理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行脉外,在营气的滋养下,行使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行脉中,在卫气的固护下,“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7.
遗精是临床常见而难治之病。因梦而遗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甚至清醒时精自流出者称“滑精”。本病早在《灵枢·本神》篇中就有记载:“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遗精的中医治疗,难以一方一法治之,应辨证论...  相似文献   

8.
周德宜主任医师,是安徽省的名老中医,年近八旬,治医五十余载,学验具丰,尤精于针灸临床,其刺络放血法独具特色。笔者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刺络放血疗法,举述梗概,以冀发扬。 一、分部剌络放血法 该法是据发病部位来选穴施刺放血。病发于头部,刺太阳穴;病发于脐部以上者,刺尺泽或曲泽穴;病发脐以下者,刺委中穴。诸穴位于表浅的大静脉处,宜刺;《灵枢·九针论》曾说,太阴、厥阴、太阳经,均为多血之经。血多者宜出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治头面诸疾有奇效,尺(曲)泽、委中为合穴,多主脏腑疾患,故周老觅而用之。临  相似文献   

9.
1998-2000年,笔者采用薄芝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1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与强力解毒敏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总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系门诊病人,选其皮损较为典型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6例,男71例,女8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1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最短3.5个月,最长20年,中位病程4年.对照组95例,男46例,女49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0岁,中位年龄4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9年,中位病程3年. 1.2 临床症状大部分病人皮损都发生在四肢伸侧、手背部,尤其以小腿伸侧、踝部为主,部分病人合并有耳部湿疹、脐周湿疹、肛周湿疹,女性病人小部分并发有乳房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浸润、肥厚,部分表现为苔藓化改变,周围有少量丘疹、斑丘疹,色素沉着明显.耳部、肛周、乳房并发有湿疹者,较多出现浸渍及少量渗液,皮损周围潮红,边缘不清.病人自觉瘙痒明显,大部分病人皆可见明显抓痕.所有被选择的病人都未合并其他疾病,静脉曲张性湿疹者亦不选入.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2.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下称“溃结”),以顽固性腹泻。脓血粘液便伴腹痛及腹部不适等症为临床主要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的“泄泻”、“下利”、“脏毒”等病证范围。我们于1974~1982年采用调肝理肺法治疗本病共1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于下,并作一简要的理论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溃结病人中,男10例,女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6岁,均  相似文献   

13.
白癫风又称“白驳风”。“白癫”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后《证治准绳》、《医林改错》称本病为“白癜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留于腠理,搏于皮肤,以致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表皮内黑色素细胞中缺  相似文献   

14.
仝小林认为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属于糖尿病“损”的范畴,由络瘀引起,病机以风痰阻络为标、肝肾亏虚为本,治疗上应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兼滋补肝肾。处方善用川芎、全蝎、蝉蜕祛风化痰通络,桂枝、鸡血藤、夜交藤活血、补血、温经通络。  相似文献   

15.
新安医家叶天士继承前人对肝风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创立了“阳化内风”学说。其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肝肾阴亏,病机为“阳化内风”,治疗上在滋阴、化痰、息风,肝肾同治的同时,还注重因时制宜,随时施治。叶天士“阳化内风”理论对丰富中医中风理论,指导中风临床辨治均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痛风多系沉疴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安徽名医汪昂于《本草备要》中首倡治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69页)。具体地说,因于气滞者,当补其虚,泻其实,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使其气顺;因于痰阻者,当清其痰,疏其气血之通道;因于风邪者,当搜散外风,平熄内风,除病之源:因于湿邪者,当或表散,或渗利,或健脾,以袪其  相似文献   

17.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冬到2017年初春,我在海南疗养期间,阅读《诗经》,并随手作了笔记,现整理如下。一、《诗经》的由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首。先秦称《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按照《风》《雅》《颂》三部分的体例编排的。"风",又叫"国风",地方民歌,周代15个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自拟“核桃蜈蚣散”先后治疗乳汁潴留性囊肿11例,均获全愈,现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在11例中,最大33岁,最小25岁;发于哺乳期9例,发于断乳后2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