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和汤出自清·王维德撰《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干姜炭、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组成。本方功能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是治疗外科阴证的著名方剂。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极易伤阳。若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则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阳虚阴寒之病遂生。《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和汤即宗其旨。方中重用熟地补血充脉,以鹿角胶养血助阳,再以肉桂温通血  相似文献   

2.
中图法分类号R222.3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半夏组方30方,而以半夏命方名者多达14方,且皆用生半夏。《伤寒论》用半夏者43方,亦概取生半夏。传统认为半夏生用辛烈性毒,强调炮制后使用。但仲景方不仅生用而且内服,关键在于药法之妙用。其药法包括生半夏的...  相似文献   

3.
览《伤寒论》方,见部分汤剂有剩余药量。由于它关系古方的实际剂量及运用,兹试析如下: 一、剩余药量的定义 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人一服后果若获效,当须停药,则所剩三分之二药汁,便是剩余药量。该注接着又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所谓病  相似文献   

4.
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素以善用温补著称,以温补治虚人外感,可说是张氏一大特色。他不但从理论上批驳了“伤寒无补法”等偏见,而且从实践上发展和丰富了理虚解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他所创制的理虚解表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一、辨证上,强调虚实疑似之间以脉为主表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邪正交争于肌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根据体质之强弱,感邪之深浅,其表现亦异。体实之人,感邪虽  相似文献   

5.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1 扩熟地黄之炒用 驳滞腻之嫌疑《类经附翼·真阴论》说:...  相似文献   

6.
桂枝辛甘而温,归心、肺、膀胱三经。《珍珠囊》云:桂枝有“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出皮肤风湿”的作用。《本经疏注》认为: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和中”六大功效。这仅为桂枝单味药物之功用,若与其它有关药物配伍成方,其作用大可发挥。《金匮》用桂枝配伍的方剂有55首,占全书205方的四分之一有余。本文试以《金匮》部份桂枝配方为例,对其治疗作用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搜集与“胃络”相关的书籍和条文,按照《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注家、临床医家、西学东渐的影响4个层次,梳理“胃络”应用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胃络”在应用及内涵演变过程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线,其源头分别来自《黄帝内经》“胃之大络”和“肠胃之络”。后世注家主要围绕“胃之大络”进行阐释和发挥,临床医家则主要是在“肠胃之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应用,尤其是叶天士在胃络与胃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学东渐以后,“胃络”的内涵逐渐向解剖、实证转化,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8.
食疗有时能起到类同药疗的效果,而且病人乐于接受,易于掌握,颇受群众欢迎。现就中医文献中有关食疗的认识,作一粗略整理。 一、食疗的作用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概括了饮食的营养价值。尤当病后气血不足,功能衰退,需要调补时,食疗更显得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疗又以谷食和畜食的补益作用较好,果食和菜食次之。中医治疗虚证时,一贯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三分医疗,七分营养”,这就要求医生尽可能利用食疗,以促进药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10.
以甘寒生津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达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目的者称养阴法。笔者根据眼病因火热而发病居多的病理特点,认为养阴法在眼病治疗中运用比较广泛。傅仁宇曰:“真水足而光明,眼目无疾;失之则火邪盛而昏矇翳障即生。”这说明养阴法是眼科内治法中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总结如下十法,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沈氏尊生书》为清代沈金鳌所著,沈氏重视经典方剂的运用,重视药物性味和炮制,善于阐发药物之精义,根据疾病的发作时间及时令用药,善用引经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自制诸多方剂供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据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载:“张氏四维医门秘旨十五卷存。□□曰:古皖张子讳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乃听选官也,医名于世,诸上司奖之以扁额,士大夫赠之以诗文。”但国内未见该书,仅日本有原刻本及抄本。今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马继兴等中日学者选辑的《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影印本中,见到了该书(明万历间同安张氏恒德堂本)的全貌。现对张氏生平及其著作内容、学术价值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   张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古皖怀宁人(首卷“小引”)。张氏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憨仙公为皖名家。人有求辄往,往则疗治辄效,其报不报弗校也。至今皖人称医而仁者,必曰憨仙”(首卷“自叙”)。张四维于《医门秘旨*自序》称:“余家大人憨仙君,精专易理,谙通诸经,为郡弟子员。一日大父宦往,大母家居,病且剧,乃喟然叹曰:为人子不可不知医,顾独  相似文献   

13.
《左传》辞令之美,为历代文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荀崧称之“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①吴楚材、吴调侯赞道“辞令妙品,洵不多得”。②今天,我们若从语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左传》中涉及各诸侯国外交事务所用辞令,就会发现这些属于外交语体的辞  相似文献   

14.
抗衰老是古今医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积累了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并传下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内容非凡丰富。现就小医药文献对抗衰老方剂发展简史,略述如下。 一、汉唐时期 汉代张仲景的《金匾要略》(公元219年)是我国的方书之祖,在“血痹虚劳篇”中载有肾气丸一方,原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者”,后世作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老年人多肾虚阳衰,形寒肢冷,痰饮,咳喘,腰酸,阳痿,尿短数或有余沥等症,临床每多选用。《普济方》云:“久服壮阳益精  相似文献   

15.
随新民 《外交评论》2003,(2):103-106
20 0 3年 4月 3日 ,在周启朋教授主持下 ,外交学院 2 0 0 2年博士生就当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失范”现象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会。讨论之前 ,周启朋教授对“学术规范”作了总体上的介绍 ,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讨论主要就学术规范的界定、学术失范的现象和根源、学人的人格、治学态度、学术伦理等问题展开。一、什么是学术规范  梁启超在《学与术》中对“学术”作了界定 :“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1 ](p1 4)即学术研究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和认知的过程 ,目的…  相似文献   

16.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不仅为外感疾病确立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且在方剂配伍和药物运用方面,也有不少独到之处。苦寒药物的应用便是其中之一。据笔者统计,《伤寒论》113方及其所含91味药物中,择用纯属性寒味苦的药物达21味之多,占所用药物总数的23%;含苦寒药的方剂49首,占方剂总数的43%。上述方剂遍见于伤寒六经各篇,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为了系统地探求仲景运用苦寒药物的经验,现就其在方中的配伍意义、应用规律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讨论。不妥之处,冀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认为许多疾病都与痰有关。自此说之后,诸如“百病皆因痰作祟”等学术观点与“痰生百病食生灾”大抵雷同。笔者近期对《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用于治疗各种痰病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有300多首,用药...  相似文献   

19.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20.
所谓“间”者,按《间书》解释说:“谍即间也。”《说文解字》解释说:“谍军中反间也。”《太公六韬》说:“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周礼·秋宫》说:“若今刺探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间”就是间谍、特务、情报员。用“间”工作就是秘密情报工作。因为“间”在军事斗争中占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