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2.
二陈汤是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的纳化濡养。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聚液成痰,而生诸症。二陈汤加减运用适当,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病证。 【咳嗽】张×,女,7岁.咳嗽近二月,痰多色白,时感气短,纳呆食差,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上泛。治拟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予:广陈皮,法半夏、川厚朴各6克,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8克,炙甘草、浙贝母,秋桔梗各6克。3剂后,咳嗽减轻,胃纳亦增,守上方去厚朴,加炒二芽各8克,又服3剂。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以麻杏甘石汤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9例。现报告于:临床资料1、病例情况:9例患者中男8人,女1人,最大年龄62岁,最小者19岁;最高体温40℃;持续时间最长者达10天。2、主要症状:大部分部病例均有畏寒发热,咳嗽吐脓性黄痰,兼咯铁锈色样痰,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滑、或弦滑。3、主治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麻  相似文献   

4.
1.暑邪刼夺血分 李××,男,19岁,社员。1965年8月14日就诊。患者三天前在酷日下劳动,晚即壮热头痛,汗出淋漓,口渴引饮,当地药农给草药一帖(药物不详),其热持续不解,小便极少,延至次日晚,复神志不清,今晨口鼻出血,急邀余诊.见其面赤肢厥,答非所问,胸、背、颈部出现红紫斑点,体温40.2℃,身热如燔,尺肤如灼,脉细微数,舌质绛干。病势险恶,余急投凉血散血、清心开窍之剂,选用余氏犀地清络饮加减。药用:水牛角100克,生地、麦冬各30克,丹皮、赤芍、桃仁、淡竹叶、菖蒲、郁金、紫草各10克,茅根50克,灯芯5寸。日进二剂。服药前先服童便一杯,灌下紫雪月1支。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论治咳嗽各有特色:刘完素主张治咳先治痰,治痰先治气;张从正认为嗽分六气,毋拘以寒;李杲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朱震亨认为嗽分五类,阴虚尤多.在病因上,刘完素、张子和偏于外感六气致咳,李东垣、朱丹溪偏于内伤脏腑致咳.四者皆注重痰湿对咳嗽的影响,但河间以枳壳、陈皮降气祛痰,子和以瓜蒂散等涌吐痰涎,东垣以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6.
1984~1990年笔者以自拟方“痛经宁”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0例原发性痛经中,年龄17~40岁,未婚31例,已婚19例,病史最短1年,最长11年。 二、治疗方法 1.痛经宁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五灵脂、生蒲黄、炒蒲黄各10g,益母草15g,白芍12g,甘草3g,每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于行经前7天开始服至行经日止。若服用后第1个月经周期疼痛未消  相似文献   

7.
人参能补益五脏六腑,对血少气弱的小儿尤其适宜。笔者在儿科临床常用于以下病症。 一、婴幼儿单纯性腹泻 张某,男,8个月,1983年9月6日就诊。患儿单纯性腹泻5个月,经多方治疗未愈。予以红参每日3克,蒸汁口服,3天后好转,6天后痊愈。 二、佝偻病活动期多汗症 李某,女,12个月,系早产儿,有佝偻病史,1983年11月2日就诊。自入秋以后食欲不振,夜间多汗。烦吵不安,指纹淡,舌苔薄白,面色少华。以别直参、甘草各3g,煅牡蛎12g,红枣10g,水煎口服,每日1剂,益气固表。3天后汗止神安,食欲改善。 三、急性肾炎并发心肌炎 徐某,男,6岁,1982年9月5日诊。浮肿,心悸,气  相似文献   

8.
孔××,女,50岁,教师,1983年8月6日初诊。右颈部肿块8月余,4×5厘米大小,我院外科诊断为甲状腺腺瘤,建议待机手术治疗。患者要求先服中药,因来我科就诊。证见肿块胀满,微痛,低热不解,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象弦数。辨证为肝气郁结,化火灼津生痰,痰热互结,酿成瘿肿。拟方软坚散结消瘿为主,佐以疏肝利气:夏枯草,元参各15克,黄药子、浙贝母、青皮、左牡蛎各9克,生鳖甲20克,昆布、海蛤壳各12克。5付,每日1付。 8月27日再诊:患者主诉每服上药后约20分钟,即觉肿块局部似虫钻样疼痛,待服完5付后,肿块处胀痛感消失,低热亦退,触之瘤体略见缩小。  相似文献   

9.
小儿夏季感冒,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故病家往往求助中医治疗。1987年7月7日至8月24日,笔者用《温病条辨》之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150例患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150例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1岁31例,1~7岁92例,>7岁27例,平均年龄约3.2岁;病程在1天以内者38例,1~3天83例,4~7天29例;临床表现为:发热,无汗,口干喜饮,  相似文献   

10.
左金理肺汤是我院殷子正老中医治疗百日咳自拟经验方,笔者于1979年11月至1980年8月采用该方加减共治百日咳病30例,效果比较满意,特总结如下:临资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予以诊断,凡症状不典型者均予剔除。2、性别与年龄:男11例,女19例;1岁以下者2例,1~6岁25例,7岁以上者3例,其中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8岁。3、病程:10天以内者3例,11~30天  相似文献   

11.
先父泽涛公,字韵松(1894~1967),自幼随曾祖传殷公习医,据云系七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先大师广西柳州罗哲初先生习达摩派针灸,又继授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悬壶于庐州,治病每多奇效。兹将侍诊时所录之儿科验案选录之,以供同道参考。 一、小儿暑热证案 刘某,女,3岁。1952年闰七月四日诊:身热微恶寒,掌心热,烦躁不宁,汗出,小便赤,口渴欲饮。乃伏邪受暑湿之引而发,故烦热汗出。当清解为治。 处方:青蒿、川贝母各3g,生鳖甲、茯苓、天花粉、厚朴花各6g,白扁豆头九朵。一剂知,二剂已。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3.
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9个月~64岁。急性咳嗽78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急性支气管炎13例、支气管肺炎17例、大叶性肺炎6例、百日咳23例),慢性咳嗽22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结核9例)。本组均为它法治疗一周无效或未经治疗连续咳嗽两周无好转者。 二、治疗方法:1.取穴:嘱患者握拳,肘关节内侧有一大筋隆起(肱二头肌腱),在其桡侧缘肘横纹上即为尺泽穴。2.药物剂量:用灭菌注射用水把硫酸链霉素稀释成0.1g/ml,每穴注射:1岁以下0.1ml,  相似文献   

14.
容某,女,31岁。1975年4月5日初诊。发热一个月,午后尤甚(体温39.5℃)。先发热后怕冷汗出,头眩,口干苦,胸闷,喜饮,少食,大便每周一次,粪如粒状,脉细,舌尖偏红,但湿润。姜老辨此证为“三阳合病”,宜三阳病合治。拟方如下:桂枝、白芍、柴胡、黄芩、苦参、知母、生大黄(后下)、芒硝、玄参各9克,石膏30克。3剂后,诸证悉减,去芒硝,续方2剂,病即痊愈。  相似文献   

15.
王某,女,3岁,1985年8月10日诊。症见夜惊多汗,烦躁不安,枕秃,肋骨缘外翻,足软无力,鸡胸龟背,发稀色黄,拟诊为佝偻病。根据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牡蛎配苍术可用于小儿钙质缺乏之佝偻病,遂用生牡蛎30g。苍术6g,嘱每日煎服一剂。第一剂药头汁服后半小时,患儿出现手足及口唇奇痒,四肢痿软无力,头痛,呕吐,哭闹无  相似文献   

16.
生地15g,生石膏30g,荜拨、细辛各6g,延胡索、牛膝各10g,每日煎服一剂。风火牙痛加升麻10g;胃火牙痛加肥知母10g,生石膏用至40~60g;虚火牙痛加玄参12g,生地用至20~30g。笔者用此方治疗30例牙痛患者,一般服一剂肿痛减轻,服2~3剂获愈。 例1.邓某,男,45岁。初夏出差感受风热,牙龈红肿并头痛、咽痛,舌苔薄黄。此乃风火牙痛,上方加桑叶、菊花各10g,服3剂愈。  相似文献   

17.
葛根止泻汤为祖传验方,专治小儿腹泻。近年来,笔者治疗50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5岁,1岁以下14例,1岁以上36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6个月;中医辨证属伤食型10例,风寒型8例,湿热型22例,脾虚型7例,脾肾阳虚型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葛根、扁豆花、木瓜、丝瓜络各6~10g,炒乌梅、煨木香3~6g,生山楂6~8g。每日一剂,浓煎至100~150ml,  相似文献   

18.
我院已故前院长陈粹吾,精研岐黄,学验俱丰。很多疑难杂病经其调治,沉疴顿起。惜其生平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其诊籍经十年浩劫又多散佚。今得陈老汗证治验两则,学习后受益良多。整理于下,以饷同道。欠妥之处,盼予教正(原案中的药量,均按钱折算为克)。[盗汗]倪××,女,干部,1965年6月9日初诊。每当寝后即汗出浸衣,已年余.近又咳逆上气,时时心悸怔忡,膝下清冷,  相似文献   

19.
胃窦区息肉增生症,就其临床表现而言,似属中医胃脘痛、症瘕痞块范畴。目前非手术疗法效果不满意。用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也少见。笔者临证治疗二例,疗效满意,报道于下。 例1.朱某某,男,48岁,干部,1976年8月9日来诊 患者诉1972年以来,经常感  相似文献   

20.
一、桂枝汤治功能性便秘 李某,女,52岁,1983年9月6日诊。患功能性便秘两年余,先后服用麻子仁丸、五仁丸及承气之类等均未奏效,服果导8~10片仅能通畅一时。刻诊:便干如羊屎,5~7日一行,大便艰难,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不思饮食,常自汗出,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营卫失和、肠道失润。治宜调和营卫、润肠通便。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45g,肉苁蓉20g,首乌30g,当归15g,大枣1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药毕,大便2日一行,上方出入继服15剂,大便如常,随访5年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