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郭俊峰 《新东方》2007,(3):47-50
一、“亲亲相隐”的含义和历史传统所谓“亲亲相隐”是指法律允许亲属间相互隐罪而不追究或减轻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项规定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亲亲相隐”最早见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  相似文献   

2.
“父母在,儿远行”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标准引发了社会热议。  相似文献   

3.
常回家看看     
这里说的回家,是回父母家,也就是歌里唱的“常 回家看看”的家。家中有父母,应该是儿女的福气。 特别是人过中年,回家就愈发使你挂记,甚至成了 结,把你牢牢拴住。因此不管多忙,也要回家看看,在 我,这已成了周末雷打不动的事。我觉得,回家不仅是 老人需要你,同时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需要老人关 爱。虽说你已华发满头,可在父母跟前,他们一句嘘寒 问暖,一句叮嘱,都会使你感到做儿子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做人的理念     
少不更事,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在外面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每每披着浓浓的夜色回家时,一走进巷口就远远看见家早依然亮着一盏灯,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桌上是摆放整齐的饭菜,而父母已在灯光中和衣睡着了……那样的一幕不断地发生,我随便地承诺一声“回家吃饭”,之后多半是转身就忘记了,而父母却总是执著地等待我回来,那一扇门始终是虚掩着的。  相似文献   

5.
古人养身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感乾隆的“四勿”养生法乾隆皇帝寿辰89岁,是帝王中的长寿者。他在生活中很注重“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实在是言简意赅、发人深思。这里仅谈谈对“四勿”的一些感想。“食勿言”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不仅心思不能集中在咀嚼、吞咽上,还浪费许多唾沫(口中之津液),总之大大不利于消化。“卧勿语”是指既然躺倒了就不要多说话,因为说话时要运气,而躺着运动时气不顺,不利健康。“饮勿醉”妙在并不完全反对饮酒,而是告诫不能醉。因为“醉”即指脑神经已经酒精中毒,以致神志不清,对外不省人事…  相似文献   

6.
回家     
又有两个月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自从去年父亲得了高血压、脑萎缩疾病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发烧感冒,全由母亲一人在家照料。整天忙于工作,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我只能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候几句,每次都说忙完这一阵肯定回家看看,可是一次次的“临时性”任务又把回家的时间一再推迟。次数多了,父母已不再相信我对回家日期的“承诺”了,只是在电话里说:“自己在外,要以工作为重,要把工作干好,不能让别人说咱的闲话,要注意身体,家里没有啥事,你不用操心,爸爸经常吃药,身体也很好。”   “五一”国际劳动节快要到了,很早…  相似文献   

7.
防“左”反“左”首先要破除“宁‘左’勿右”的思维定势,而分析并掌握这种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则是破除“宁‘左’勿右”思维定势的重要前提。本文在三个重要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探讨:一是在国际共运和我党历史上形成的“‘左’比右好”的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向;二是认为“左”倾的社会根源是小资产阶级,比右倾更容易博得谅解和同情;三是建国后人们在“左”的氛围中生活了20年,体验深刻。持续不断的“左”倾思潮的猛烈冲击,在人们的头脑中层层打上“左”的烙印,从而形成“宁‘左’勿右”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8.
放假的前一个晚上,15岁的小李同学跟我说:“老师,回家了。”我随口问:“明天谁来接你?”小李说:“爸爸。老师,谁接你回家?”糊涂的孩子,他不知道,老师这把年纪,早已不再需要父母接送。  相似文献   

9.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注 听到父母呼唤,应该立刻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延伸陶侃遵母训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他不仅多谋善战,而且是一个俭朴清廉的好官。陶侃自小死了父亲,与母亲谌氏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0.
天山雪莲有一年春节,纪晓岚向乾隆皇帝告假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乾隆高兴地说:“回家可以,但我有一上联,对上则回,否则,何时对上何时回。”说完便吟道:“口十心思,思乡,思龙,思父母”。纪晓岚思虑片刻,即对曰:“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苏小妹结婚时,新郎秦少游欲入洞房,被一上联难住:“日在东,月在西,天上  相似文献   

11.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团聚与人际沟通,更是父母的期盼。然而,与回家过年不同的是,在春节来临之际,当前都市里却也有大量的“恐归族”,不愿意甚至不敢回家过年。这样的春节“恐归族”让中国传统民俗多了些别样意味。对很多“不回家的人”来说,不是他们不想回家,但是太多客观因素让他们成了“不回家”的人:车票难买、社会的压力、快节奏的工作、亲友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等。其实春节团聚的主要目的是探访家人、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质性的内涵。如果条件不允许团聚,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留言等方式来实…  相似文献   

12.
尽孝与幸福     
尚伟 《时事报告》2012,(11):45-45
不久前,央视推出的两档节目“幸福是什么”、“最美重阳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反映出当下中国百姓对幸福的多元体验和认知。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最美重阳情”,则唤起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反思。这两个话题,都与民生关系密切。而这二者之间,同样有着内在的关联。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可谓生动而丰富:平静而闲适的生活、学业或事业的进展,年轻人倾情热恋的浪漫、老夫妻白头偕老的温馨……然而,透过各种答案,我们会发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偶尔回家时留恋着舌尖上儿时的味道,却没有亲手为父母做一餐饭菜;四处周游时行囊里满是捕鲜猎奇的收藏,却不曾搀着父母一同旅行;滔滔不绝地煲电话粥时,却想不起给父母一个问候……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或许应该追问:幸福的你,尽孝了吗?  相似文献   

13.
人才资源,贵在利用。但真正做到“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 用人之长,勿求全责备。用人如用器,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唐代名相陆贽说过:“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寻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才;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清人顾嗣协的《杂兴》诗更生动地阐明了这一点,其诗曰:“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救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14.
这几天,我接连听到几个故事:其一,是一个女孩,从大二开始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整整11年没回老家看过父母,其理由是因为当年离家时抛下的豪言——不混出个人样决不回家。她所理解的“人样”,是包括有车有房有如意郎君和好工作,说白了就是有让父母向亲戚朋友们炫耀的资本。于是,11个春节,她都是在凄清冷寂的状态下度过的。11年,她和她的父母错过了很多亲切而温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春秋》1996,(1)
古今中外,凡注重修身进德、励精图治者,都十分重视座右铭的作用。镜铭: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就在一面大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相似文献   

16.
史宏友刚上大学时因为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后因迷恋上网一年竟有四科基础课不及格,按规定应该降级。可是史宏友却花50元钱在劳务市场雇个“爸爸”来校签字,办理了退学手续。随后的两年间,史宏友在大学外租间房住,拿着父母供他上大学的钱,成为了“专业网民”。他寒暑假、节假日都回家,还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报告“情况”。不知情的父母,紧衣缩食,每个学期给他几千元的学费,每个月给他往银行卡里汇进500元生活费。史宏友的父母都是收入很少的工人!雇爹签字办理退学,学校有没有责任?史宏友还有没有复学的希望?史宏友的父母能否承受如此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7.
"马家爵事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媚富鄙穷不可为◎宽容关爱要施与◎学干工作要过细◎心理障碍也须“瞧”◎凡事三思勿鲁莽◎生命宝贵须善待◎人的权利应尊重2004年云南大学“2·23凶杀案”震惊全国,马家爵,一个人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儿子”会一夜之间变成A级通缉犯,流浪了20多天后落网,杀人后的第四个月,被指控蓄意杀人,判刑伏法,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现实中面目狰狞的“屠夫”终于罪有应得,被执行了死刑。马家爵杀人案非常特殊。他的贫困家庭及沟通教育的缺乏形成他自卑、孤僻、极度忧郁的性格,而社会贫富悬殊、暴力文化等的现实及周围同学在这种…  相似文献   

18.
在他乡     
又到了年底,自然地对家的思念就更浓了。近几周给父母打电话问好时,每次都得回答“过年一定会回家”,而电话那头仍会像没有听真切般地再三叮嘱。家是游子们避风的港湾,思念的归属。在北京做保安五年了,记得当初乘车来北京时,司机为了解闷,便放着音乐,不料有人突然嚷嚷,说再放这歌就要司机调头!原来从扬声器内传出的是水木年华的《在他乡》。歌曲当时是被司机替换了,但我想那嚷嚷着要调头的乘客的思乡情结定然是无法代替的。我自然也逃不了,便想起了《游子吟》。那年回家,我两手空空,而父母亲的第一句话却是“黑了、瘦了”,于是,当晚我被母亲…  相似文献   

19.
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他也正是因为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巨大的阅读热情,才从一个早早辍学的童工,一步一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我的家乡在山东潍坊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后面有一座小山,村里人都叫它“后山”每当放学回家,父母都去地里干农活了,我们几人不约而同的就跑到后山玩耍。  相似文献   

20.
“浮躁”背后的失落 在省图书馆红孩子读书俱乐部,不少父母都在认真地“检阅”着孩子们从书架上抽取出来,准备借回家看的图书。“现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太少了,给孩子选本好的图书真不容易。”“检阅”完孩子挑选出来的一本图书,尹小英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