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产生和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古汉语许多特殊语法现象都能在成语中得以体现,文章就此选择分析了成语中的被动、判断结构、虚词的运用等几种古汉语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
英语成语往往蕴涵丰富的喻意.对文化信息和比喻的处理成了翻译中的棘手问题.根据双语词典中成语的重要性和工具性特征,成语翻译应尽可能提供插入性对应词,以利于产出.笔者通过对英语成语中喻义和喻体的分析,在综合借鉴直译法、套用法、替代法、意译法和移植法这五种常见的翻译法基础上,认为成语翻译中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套用法和替代法作为求同存异的具体表现,由于其既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语成语,更有利于产出,应该享有该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源自汉语的日语成语数量繁多,有些可从字面推测其含义,也有一些是日本古来就有的,比较难以理解。相对于汉语成语,日语成语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按照与汉语成语联系的紧密程度将日语成语分为五类,即原封照搬汉语成语的日语成语、变形成语、按古典文法将汉语成语日译形成的日语成语、按古典文法将中国经典名旬日译形成的日语成语、和制成语。与此同时,从其中抽出典型,通过日汉对比,分析研究对象的词形和词义。  相似文献   

4.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文化的渊源不同使成语所承载的文化必然有很大差异。当成语在原语中的深层语用含义与译文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本文从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汉成语的特点,并对英汉成语翻译方法进行回顾,进而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之后分析了语用等效如何解决这种跨文化交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浅议英汉成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的意义不能只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该从该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上进行理解,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的基本对应与基本不对应两个方面。正确理解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才能精确地对英汉成语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英汉成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通过生存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英两国的文化对各自成语的影响,并讨论了英汉成语翻译中采用的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成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英汉成语在性质上有其共性,但由于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许多成语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各民族自己的色彩。这些差异是多层次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学、民俗、生存环境、语用心理等方面来诠释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并说明文化是可以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成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其意义不能只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该从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上进行分析。对英汉成语在形式和出处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剖析,透视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英汉成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典故性成语来源复杂多样,虽然结构简单,但内容丰富,意义精深。在不同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本文简要地谈了英语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有人常犯诸如生搬硬套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平时学习中不注意积累有关典故性成语来源的知识与汉译的技巧,不了解英语受世界文化影响的程度,故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了解一些语言文化根源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内涵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但绝不是从原语向译语的一种表层而机械的文字转换.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成语的这些特点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周到,以免造成误解.本文从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了英汉成语翻译的对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事天地》2012,(11):64
人们经常用"一叶知秋"这个成语来形容秋天的到来,树叶颜色的改变,告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季节的变迁,更是温度的转变。近日,日本设计师便根据这句成语打造了一款"叶子温度计",它的外形就是一片树叶,最神奇的地方是,这款温度计是根据自身颜色的变化来显示温度的,可谓把一句成语实实在在展示在了人们面前。据介绍,这款"叶子温度计"对温度的改变比较敏感,当温度在25-30摄氏度之间  相似文献   

12.
庸人自扰     
一名 《人事天地》2008,(3):12-12
“庸人自扰”这则成语指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它来源于《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相似文献   

13.
权为民所用     
古往今来,权力与荣辱如影随形。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仕途得意衣锦还乡……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充分反映了两者的关系。时至今日,有职有权仍然是许多人的向往,位高权重家人和乡亲都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4.
论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语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采用了这句成语中的形式,吸收了它的朴素的合理的含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哲学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这个解释以崭新的内容.使实事求是这一概念获得了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公无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公无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成语了,也是几千年来被人称颂的一种道德品质。近几十年来,有时又把大公无私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层次,号召人们为之奋斗。大公无私的重要意义,毋须多言。  相似文献   

16.
怀才不遇的意思是身怀才能而没有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读了书,有了才能,而未能做官,即认为是“怀才不遇”。过去,怀才不遇这一成语  相似文献   

17.
知识卡片     
①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此人惯于挑拨离间,制造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激起国人愤怒。畏罪逃至莒县(今山东莒县),被押解回国途中,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②赵高:秦朝宦官,原系赵国贵族。  相似文献   

18.
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把政协民主渠道落到实处,笔者以为,应在“建”、“引”、“过”、“送”几个字上下功夫。 一、建:未雨绸缪 建章立制 成语“水到渠成”,是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会形成一条水道,条件成熟自然会成功。但要想水源充足,让水按人们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有家“狗肉城”(狗肉餐馆)的门脸上,高高挂了个大大的羊头。这一超凡之举,把“挂羊头卖狗肉”这一千古成语,变为公然“欺骗”顾客的现实。经营者的良苦用心,无非是让人刮目相看,求个生意兴隆,不当以“诈”论之。然而,在市场买卖活动中,并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前面说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人在主观上采用什么方法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而且,由于实际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新问题新困难不断出现,我们就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拿出新办法,因此,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上面的两层意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两个颇有中国特点的成语给予了准确的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在这里加以郑重引述的原因是,这样的概括,同样适用于对哲学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