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日对译作品中,日语指示词“ニ、そ、わ”与汉语指示词“这、那”具有不对称性。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下规律:(1)日语对指示词有着更强的依赖性;(2)汉语中的“此”、“如此”、“其”及人称代词代替了一部分“这”、“那”等指示词的使用;(3)汉语与日语中的指示词在指示方向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二回中出现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成语。就其中"僵"的字义,汉语界存在着"仆倒"、"僵硬"等不同解释。与其相对,日译文献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译法。本文以"僵"字的词汇史研究为线索,在明确《红楼梦》"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僵"字所指的基础上,对三种日译的得失及缘由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借词之所谓为"借"词,体现在其假借之上,但一般有借就会有还,具体在词语的借用上面,一般要如何体现呢?日语和汉语发展至今,既是各自发展的历史,也是互帮互助、互相影响的历史。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语和日语借词发展的趋势,希望可以从对比中探寻中日语言发展,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成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其意义不能只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该从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上进行分析。对英汉成语在形式和出处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剖析,透视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英汉成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达人”一词作为一个新增词语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达人”不是新词,在中国古籍中已有该词出现,同时日语中也有“达人”一词。据称现在的流行语“达人”是源自日本,属于日源新词。关于“达人”一词的来源、中日相互交流中的词义影响与变迁,中日语中该词的使用状况等都有待详细的考察。文章通过查阅中日两国典籍考察“达人”一词的意义,并通过搜索人民网,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报纸网络版收集语料,就汉语和日语中的“达人”的词义变迁、使用特征等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汉语产生和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古汉语许多特殊语法现象都能在成语中得以体现,文章就此选择分析了成语中的被动、判断结构、虚词的运用等几种古汉语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但绝不是从原语向译语的一种表层而机械的文字转换.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成语的这些特点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周到,以免造成误解.本文从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了英汉成语翻译的对译问题.  相似文献   

8.
阿瑟·韦利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学者阿瑟·韦利一生与中国古典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 ,采用直译的手法 ,不押韵 ,而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为传达中国诗歌的节奏感 ,他尝试以英语的重音对应汉语的单字 ,形成了所谓的“弹性节奏”。他还尽量保留了诗中的意象 ,使许多新鲜的中国诗歌意象首次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韦利偏爱唐代以前简约自然的民歌风格及贴近大众生活的题材 ,他将自己的翻译重点放在了这一时期 ,并且他的诗歌翻译语言风格也倾向于简约、轻快、流畅。对韦利译诗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他不仅使广大的西方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 ,而且在翻译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 ,成为后人翻译中国古诗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者阿瑟·韦利一生与中国古典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采用直译的手法。不押韵,而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为传达中国诗歌的节奏感,他尝试以英语的重音对应汉语的单字,形成了所谓的“弹性节奏”。他还尽量保留了诗中的意象,使许多新鲜的中国诗歌意象首次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韦利偏爱唐代以前简约自然的民歌风格及贴近大众生活的题材,他将自己的翻译重点放在了这一时期,并且他的诗歌翻译语言风格也倾向于简约、轻快、流畅。对韦利译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不仅使广大的西方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而且在翻译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成为后人翻译中国古诗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西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上,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一种是原语,另一种是译入语。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思维差异这一角度来分析中西古典翻译理论的共性与个性。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给我们造成了我国无译论的印象。为了改变这一印象,本文在概述中西古代译论的情况基础上,以中西思维差异为切入点来分析中西古典译论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御外的结果,但又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密切相关。其主要有:团结原则,从大局出发的灵活策略,革命的两面策略,分别对待策略和利益兼顾策略等。这些策略原则对凝聚全民族力量去夺取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在坚持高端产品、核心部件国内生产的同时,将模块化、量产化甚至部分高端生产环节有计划地向海外分散布局。尽管"安倍经济学"及投资环境的优化促使部分企业选择回归本土,但这并未改变日本产业海外布局的总体方向。辽宁需要通过加强交流增强互信、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加强国际产能与创新领域合作等方式吸引日本投资,强化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警察制度师承日本,现行的人民警察制度与日本警察制度也不乏相似之处。在深化公安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经验做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加强对中央事权的垂直管理力度,下放对地方事权的管理权限,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管理制度;精简机关,规范机构设置,积极探索构建大部门大警种;改革编制管理制度,完善警衔制度,建立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日本刑事判例的地位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刑事判例制度不仅对刑事司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还影响立法,这种判例制度对于解决立法滞后与现实活发之间的矛盾发挥着重大作用,相应地,司法中以判例实质地创制法规范等做法也可能一定程度上消解罪刑法定原则.日本的刑事判例制度给我国目前的有权司法解释模式提供了启示,如重视法律的权威性等.应当借鉴该判例制度构建我国的"一元个体判决式"的刑法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日本律令制的法体系中存在侵权行为法的最初形态,具有明确的赔偿意义。明治维新后,日本引入近代侵权行为法而发生历史上第一次转折;二战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侵权法制发生第二次转折;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侵权法危机和新保护法益的出现,侵权法法制正发生第三次转折,日本学者也以新自由主义权利论为基础,提出诸多理论对策,对策既是从现实角度对侵权行为制度目的和机能的根本性追问,又是开创日本侵权法新时代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6.
日本社会的结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90年代 ,日本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社会的新挑战。因此 ,日本的高等教育不但一方面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上 ,同时要满足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需求。日本政府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东京大学正在落实的改革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管理 ,包括学校管理和财政。目前 ,政府倡导要求国立大学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给校长更大的权力。虽然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方向 ,但是 ,政府详细的改革计划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个改革领域是研究。大学采取措施加强与工业界的关系 ,加强国际关系网络。第三 ,教育 ,特别是本科生层次的教育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 ,在一个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京大学已经着手采取措施改进本科生教育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现代法律移植成功的相关因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法律移植时的国民性、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角度进行探讨 ,可以看出日本法律移植成功的原因除了技术因素外 ,还在于其国民所特有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法律文化观以及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这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极推手与日本相扑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太极推手与日本相扑在起源发展、传统文化、技术特点、比赛规则、场地服饰、健身价值和推广模式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应该加强我国政府在太极竞技推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并宣传其健身价值,进一步完善比赛规则,努力提高比赛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引导文化媒体介入,力求推广模式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日语“略語”识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略語”(缩略语)的识别和判定有很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地方,这既有定义的问题,也有“略語”与“新語”(新词)、“造語”(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拼成的新词)等如何区别的问题。现有的日语“略語”定义只概括了在形式层面缩略的词语,没有包括在意义层面完成的缩略。在“略語”与其它词语的区分方面,形似“略語”却没有相对固定的原词语的“新語”不能算作“略語”,各种以模仿、合并、添加等方式构成的“造語”也不是“略語”。  相似文献   

20.
日本危机管理机制的特点主要包括:法律体系健全,并不断改进、完善;重视预防在整个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应付危机事件的物质储备充足、硬件设施科技化;提倡在危机管理中各方共同参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