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美 《学理论》2012,(20):173-174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的文学文本,出现了非线性的文学文本。文本方式的改变也给文学接受带来了改变,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评论上主体性作用在增强。读者告别了单一的文字文本,图像的参与使视觉上获得了更多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图像使文本审美空间缩小了,文本的韵味也因此降低了。图像使带有模糊美感的文字文本明晰化了,略去了读者的体味过程,容易造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西自治区L县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依托于政府庞大科层组织构建起来的扶贫场域中存在着各种"动员体制的再造形式",包括扶贫"领导小组"、扶贫管理的任务-目标取向、对口支援、定向扶贫和扶贫运动等制度安排以及社会多元参与机制等。这些动员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缓解科层组织包括政策部门化、制度僵化等"科层制反功能"。本文引入"制度弹性"这一分析性概念,从制度内涵和运作过程两个维度考察这些再造形式,其中定点帮扶的扶贫手段在实际运作中的制度弹性最高,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通过强激励将制度执行者与制度施与对象紧密联系,形成"共容利益"。依次递减的是领导小组的扶贫组织和任务-目标取向的管理方式,而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基本缺失。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文章主要是对这些制度安排在扶贫场域内的动员机制和运作过程进行分析,对于制度背后激励设置、委托代理关系等学理机制有待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李森  李明 《理论导刊》2023,(1):106-112
视觉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实践指向。一方面,它凭借感性形象呈现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主体询唤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借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视觉表达泛娱乐化、视觉消费符号化、视觉文化多元化等风险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实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亟须强化视觉图像叙事、增强视觉信息把控能力、规范视觉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网络技术赋权下的虚无主义新范式。从出场逻辑看,源于虚无主义的历史动态演进;从表现形态看,呈现“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图像叙事、“博人眼球”的娱乐化图像叙事、“夹带私货”的主观化图像叙事的表现形态。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蔓延,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图像叙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建构图像叙事的大众文化图本;以法治化手段为保障,建立健全图像叙事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9,(2):117-123
后单位社区的公共性主体从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归聚于社区,其内部动员机制经历单位制消解下从指令性到赋权性的内部演进路径。近年来,后单位社区的治理进程和社区建设更是展现了基层社会动员模式的变迁进路。基于L社区两次动员实践的回溯与比较发现,各动员主体的行动均受制于单位体制隐形在场的制度和惯习约制,并且以社区动员的内卷化、精英替代和话语体系多元为表征的动员困境的生成,恰与"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整合方式向"国家—社区—个人"的新型整合框架转型相同步。基于后单位社区现实的独特性,构建权力边界更加清晰完善的赋权式动员更符合后单位社区新公共性重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与之相应的存在叙述的各类"故事"、规范"话语"以及具体"行为"等。基于"叙事"的历史追溯、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等依据,"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孕育功能、感染功能以及导向功能。我们可以借助"叙事"形式和方法,从"叙事"的"故事"、"话语"以及"行为"三个构成部分着手,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突破口和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张慧双 《理论导刊》2024,(1):116-121
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赋能方式。图像叙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结构、全系统的图像化创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呈现出崭新的生长样态。“封闭性”文字文本到“开放性”图像文本的迁移,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游离式身心对立”到“沉浸式具身参与”体验方式的转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锚定“靶向”的调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优化。然而在实践中,以图像叙事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主体困境、价值困境和技术困境。为此,应规范图像叙事行为,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图像素养;整合图像叙事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力;加强图像叙事监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直接处置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应急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其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构建的内容是:心理调适机制,包括心理干预机制、情绪调控机制和环境调适机制;信息调控机制,包括信息公开机制、信息甄别机制和信息引导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柔性处置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张林 《理论导刊》2023,(5):79-87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主要包括“悲情式”情感鼓动、“抗争式”情感激发、“闹大式”情感渲染、“狂欢式”情感宣泄等主要模式。通过“苦难”叙事激发普遍同情和愤怒,形塑“人民—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空间,借题造势制造“民意至上”舆论审判,戏谑化表达煽动象征性“大众反叛”,是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的惯用手法。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多元化的情感动员及其潜在威胁,应该采取系统化、制度化、差异化、协同化的疏导策略,以社会公平正义消弭网络民粹主义负面情感,以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吸纳网络民粹主义自发性话语热情,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进行针对性情感导引,建构“技术—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复合式情感规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9,(6):84-89
社区行政化具有复杂的实践内涵,"过度"和"不合理"的行政化对基层治理具有消极影响,合理的行政化则是基层治理的组织属性和治理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居体系在应对包括行政任务在内的治理实践中结成分工协作的"街居治理共同体",通过"应付—默许策略""适度博弈策略""梯度治理机制"等内在机制共同完成基层治理。"街居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是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结果,是基层充分进行组织动员、资源动员和社会动员,合理配置正式与非正式治理资源,简约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治理,同时策略性地规避风险的运作机制。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并非简单化的去行政化,而应以强化基层积累非正式治理资源的能力为基础,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市中医医院工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动员全院职工,坚持践行"厚德、博学、传承、创新"的院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坚持聚焦改革,发挥组织功能,悉心为职工排忧解难;坚持维护职能,创新维护服务机制;坚持民主文化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开展"五小"发明活动,培育科研"幼苗",推进了工会  相似文献   

12.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13.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是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实践过程中,深刻蕴含着其内在行为逻辑——建构"共意"。深入细致地阐释党与农民建构"共意"的过程、实质和理路,有助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当前更好地形塑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方兴未艾的城镇化运动主要依靠政府一元的行政动员机制推进。这种动员机制导致浪费巨大资源、抑制社会参与活力、危及地方党政机关合法性等诸多弊端。只有以多元化的社会动员机制替代传统上以行政主导的动员机制,才能从动力层面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的引擎。要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社会动员机制,可考虑从转变城镇化推进思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与推动城镇化作用,以及正确认识及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主体的城镇化动员作用这三个路向展开。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介入的群体事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集体行动研究的一个关注热点。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基于框架理论与过程一事件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演化机制。认为框架建构是一个宏观的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话语符号借助四种策略机制相互回应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双重的动员机制(情感与理性的思想动员、网上与网下的行动动员)参与舆论生成与框架竞争,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公共舆论生态格局:这两大舆论场之间互动的叠合共鸣与争议对立的二元逻辑,影响并决定了集体行动事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党是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公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建的引领功能,化解基层治理中公众参与"形式化"问题并推动公众参与的实现,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权力"回归"视角下,通过对三个全国创新治理案例的比较发现,权力的"回归"通过还权于民和赋能于民两个环节,党的引领、政府推动和公众意识培育三个方式实现公众参与,而党建则贯穿于整个过程,并通过党的主导、党的引领、党的动员三种路径落实权力回归于民,政府与公众协调互动以及公众责任和参与意识动员,从而实现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
李靖  陈希 《理论探讨》2020,(6):176-182
社会关系嵌入于"三不腐"机制各个环节运行过程中,对"三不腐"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嵌入性理论框架审视,社会关系通过角色认知、协同保障制度和廉洁文化等三个方面嵌入于"三不腐"机制运行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嵌入的背景下,"三不腐"机制因角色转化机制降低腐败成本、协同保障制度漏洞降低信任水平和内外部文化因素提供腐败动机生存空间而面临功能困境。以社会关系模式优化为导向,从以重构"利益—情感"共同体明确角色认知、以协同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多元合作、以精神趋同消除腐败动机等三个方面构建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19.
胡刚 《理论导刊》2012,(7):76-79
文化动员具有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广泛传播、激发强大精神动力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动员却面临着动员主体懈怠、客体限制、介体困扰等困境。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强化文化动员的组织引导、加强文化动员机制的建设是走出当前文化动员困境和实现文化动员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刘泰然 《学理论》2013,(15):256-257
与时代语境及文艺学研究本身的"视觉转向"不一样,当代文艺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依照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视觉文化成长背景,导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机制等的滞后。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多向度入手解决问题,以达到文艺学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