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近100年来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历史逻辑、近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实践逻辑基础上,谱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准确把握这"三大逻辑"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理论与实践、时代与国情等复杂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转换关系。模式,有助于这些逻辑演化与现实转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走向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都不能离开模式。模式的功能就是使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空间落地"。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为此,关键是要处理好问题、道路、模式、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命题。邓小平理论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的社会时代相结合的典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使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探索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改革观等一系列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意义的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意义的论断,彰显着建构现时代科学理论范式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气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意蕴视角来看,邓小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基石,是第三世界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2021,(2):60-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守和践行,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根本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守和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又坚持和实践了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集中体现在新起点、新特征、新目标、新途径四个方面.新起点即中国将踏上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焕发与境界开辟、在世界舞台为人类未来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这一新征途;新特征即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社会发展必将进一步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统一;新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途径即基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而推进的理论创新、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是我们党砥砺前行、不断成功的精神动力,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中,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出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努力开启民族复兴新征程、踊跃参与世界新秩序构建、积极开创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四重意蕴,体现了初心与使命的基本精神和时代要求,展示出我们党的人民情怀、现实关怀、世界胸怀和理论关切。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2,(1)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略。它的政治意蕴是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从理论上来看,这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上来看,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得到不断保障和巩固,则具有现实根据。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域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可以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的重要论述,是包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整体,明确了关于"四史"学习的历史意蕴、理论支撑、价值定位和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他对"四史"学习的高度重视。掌握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有利于促进历史经验、现实发展与未来战略的充分融合,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探析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可明确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以更好地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赓续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擘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想蓝图;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明确共同富裕的战略理念、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开创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注重精神富裕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世界价值,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兴盛和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彰显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人类解放展现了美好的愿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历史任务、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演变和实践路径创新。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体现在夯实人民主体地位的利益支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激发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创造活力,提高党践行人民立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科学的实践价值,集中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小康人民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共享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要求。"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构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丰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对现时态的深邃洞见,又是对历时态的入微回溯,体现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我们要从理论、文化、历史、现实、实践等维度进行全面探讨,深入解读,全面系统地领悟其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1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崭新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2021,(3):151-16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国内学者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研究,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从建党百年的时空背景出发,探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仍然面临着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认识建党百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如何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深刻认识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何科学总结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验启示,等等。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化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必须在提升研究高度、强化研究深度、拓展研究广度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并不是某种"原则",也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但是,在运用这个理论去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时,共产党人必须拥有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行为准则,这就是所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革命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身。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一旦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活资料分配的问题就上升到了"基本原则"的高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防止"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两种倾向的发生,要求找到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途径,在当代中国体现为,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前提,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通过市场交换劳动,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学来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使命所在。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处于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历史运动之中,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国家权力不是掌握在部分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人民当家作主,其根本体现就是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人民为本位,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架构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行动议程以及目标追求,都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现代国家。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合法性,只有在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才能得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行动路径与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指导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的逻辑体系。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是基本立场,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是价值动力与历史动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动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最终结果,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目的与归宿,是检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现效果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20.
征文启事     
<正>为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强化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中青年学者基本理论研究意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与《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决定联合举办"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青年学者有奖征文"活动。一、征文主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