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宗福 《行政论坛》2011,18(1):20-2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肇建、调整、破坏、复建、改革及大部制改革等六个阶段。回顾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演进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在改革的目标设计上,精简机构固然重要,但比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公平地提供优质服务。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未来改革必须置于"有令必行"的法制框架下来进行,借此实现机构演进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60年来我国文化开放历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是文化开放的起点,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是文化开放的探索,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化开放的完善,新的战略机遇期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这一曲折历程表明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9,(4):13-21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内国际局势的发展,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研究应深入探讨我国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形式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方式、方法和模式的变化。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压力管控型""应急维稳型""评估预警型"等三种类型。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发扬我国现有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模式的优点和克服其不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模式应从利益共享、政府信任和多方合作等三个方面加以创新,以构建一种"共享—信任—合作"型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政党协商实践的发展,政党协商思想不断演进,经历了提出、发展和系统形成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政党协商思想既独具特点,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力地指导并推进了政党协商实践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21,(4):142-146
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从"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过程。城乡关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演进经历了优先发展工业、城乡发展相对失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以农补工"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演进过程。新时代城乡融合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实现了城乡关系发展质的飞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城乡融合,要正确认识城乡融合的深刻内涵,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方向、有重点地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囿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城乡发展仍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平衡、不融合等问题,是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战略任务前的一道政治课题。针对这一课题,党和政府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审时度势,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当代中国城乡发展问题。鉴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大战略大视野角度出发,系统梳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脉络,分析问题不足,提出对策,探讨新型城乡关系构建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民主国家的象征,宪法对民主政治生活具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宪法是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民主需要宪法的制度保障,宪法与民主密切联系。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修改的四部宪法,及其修改完善,从其历史进程中,来反映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过程,即民主法治建设经历了初创、曲折中发展、重建与超越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观点。根据我们党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状况、承担的发展任务以及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将70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深刻揭示出:在价值旨归上,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之"不变"与不适宜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之"变"的辩证统一;在基本方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外部环境上,必须统筹好国内外两个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对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诸多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9.
准确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关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以关键的历史节点作为时代坐标,及时研判、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依循"既成性"与"生成性"并存、"斗争性"与"统一性"变换、"共时性"与"历时性"联动的基本特点,深刻揭示了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坚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价值导向,客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效应是其演进理路,守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10.
党的农村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经历了从"革命惯性型"到"幸福共享型"的演进历程,其不断推动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期间也曾因党的指导思想偏转、工作重心迷失、动员手段不合时宜等诸多因素,出现过一些失误。新时代唯有重新审视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试和变革,尤其是始终巩固党与农民的"共同体"关系,实现动员合力的有效链接,才能充分释放社会动员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从"代行人大职权"到"统一战线组织"的历史转型;新时期"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三重维度的新拓展;新时代"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其中"专门协商机构"定位赋予人民政协以更专门的政治职责和作用,使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形式不仅在政治理论和总体设计上,而且在实践上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范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学全面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应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能否对一定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认识和判断,一直是革命建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构成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论断和新表述,是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客观理性观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演进发展现实状貌,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要坚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使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对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真正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科学认识和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准确领悟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实践方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产力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改革推进、深入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生产力思想发展的辉煌历程展现了其内在的变迁逻辑: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单一发展转向多元发展、学习借鉴转向自主创新、解决人的温饱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70年来生产力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变迁逻辑,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党对生产力发展的绝对领导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观,加强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改革创新,以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责任使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统部署,绘就了"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具有里程碑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情看,最大的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制度;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提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凸显功能。其发展历程体现的实践逻辑是:党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根本动力,党员主体意识的增强是内在关键,党内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外部条件。提高新时代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必须坚持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保障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2021,(1):122-128
善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引领性、指导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安排,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战略安排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等演进历程,呈现出了战略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战略规划具有前后相继性、战略布局具有持续拓展性、价值导向具有一脉相承性等鲜明特点。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明确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出发点,突出党的领导这一关键点,保持战略定力这一核心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是目前共同富裕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理解共同富裕不能仅限于经济视角,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要素,以其独特的“民心政治学”为视角对共同富裕予以考察。本文立足“民心政治学”视角,遵照识民心、顺民心和聚民心的逻辑分析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党通过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走群众路线来识别共同富裕乃民心所向;构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分步走的基本战略安排下,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神文化富裕等具体措施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其“民心政治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学理论》2013,(6):201-202
翻译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文章简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翻译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66年以前),翻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新中国成立实践、理论同步进行。在第二阶段(1978年始)翻译实践规模宏大,成果累累,翻译理论日臻完善,吸收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行政网络相对薄弱,需要强化政府在基层社会的行政网络来填补。在此背景下,单位制与街居制这两个由政府派生出的基层社会网络承担起了基层社会管理的职能:"单位"负责分配和管理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和离退休干部,"街居"系统的工作对象是无业者和退休工人。在城市,我国普遍采取了单位制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单位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工作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