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相互依存、利益相融的共同体,一个关照人类命运、追求合作共赢的价值共同体,也是一个秉持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先进的价值理念引领,也赋予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的时代使命。以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为动力和纽带,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新理念、新话语、新方案、新智慧、新范式。更为重要的是把它升华和转化为思维方式,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简称"共同体思维")。既然在冷战中能够形成冷战思维,那么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实践中也必会生成"共同体思维"。"共同体思维"是"如何看待世界和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的国际新思维,其实质就是践行相互尊重、协商合作,实现共赢共享价值目标的实践理性思维;是对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的批判与超越;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摒弃的健全合理的实践理性思维。"共同体思维"的普遍性生成逻辑与内生机制决定于它在认识上的科学性、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道德上的正义性、认同上的广泛性。"共同体思维"的塑造形成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是辩证统一、互相强化的过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而又广泛深入的实践中必然被内在化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国际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表现与确证,因而它必须以人类的自由自觉性为前提。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自觉性,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共同体。"人的类存在"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因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核心内容或实现路径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世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存观和共建观及共享观为核心内涵,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合作共赢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新型合作观、树立新型共赢观,走向新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未来走向,为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难题与困境,提出凝聚中国智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和道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中一对历史悠久且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稳定发展的时期。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对中俄关系未来的继续向好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对切实推进双方良性健康的关系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内容提要     
正王公龙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一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倡导国际社会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又接连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相关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主张,而且正在成为塑造21世纪国际秩序的重要理念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使国际关系重新回归多边合作,以此作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对此,中国经由"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发展中国家带去了改革开放40年经济迅速发展、积极融入世界的中国经验,这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体现为以"渐进融合"的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多边合作打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及实践目标四个层面构想了建设"真正共同体"的逻辑路径,内在地包含消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虚幻性"、推动社会向好向善的治理理念及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继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相关理念,但并不限于此,其内在地包含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彰显了国际"共性"价值,是多元"共同体"的聚合体,也是"五位一体"布局理念于国际层面的践行,其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围绕世界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问题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处理国际关系、推进国际合作、畅想国际愿景的"高频词"和"关键词"。这一理念的背后内含着深厚的方法论意蕴。正是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整体性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习近平得以精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深入剖析当代世界的危机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决世界治理难题、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伟大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国际关系中的陈旧思维,同时又跟随着时代潮流,稳步推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架起国与国之间沟通与繁荣富强的桥梁,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高举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侯玉环 《理论导刊》2020,(2):113-1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逻辑、立场与样态,与文化实现着深度融通。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能够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多重维度构建,实现向"自由个性"的进阶,铸牢人类共同价值;文化的出场与在场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之中,是人类文明走向的新判断、人类普遍交往的新纽带、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文化的扬弃与超越确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从对抗排斥迈向合作共赢,从资本支配转向人本价值,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延伸,刻画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态,呈现共创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样态、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共享开放包容世界的实现样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1)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追寻自身实现共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如何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国际实践路径,在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性的价值观也在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共建共享的内涵中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国际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共享发展促进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更好发展的国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有民族国家以来,人类命运就与超国家政治共同体捆绑在一起。超国家政治共同体是民族国家之间基于生命意志而结成的"有机生命体"。超国家政治共同体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经历了中古、近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为单子共同体、依附共同体、交互共同体三种形态。在单子共同体为主导的时代,国家之间缺乏共御风险、合作共赢的机制安排,人类命运也处于无所依归的漂浮状态;在依附共同体为主导的时代,人类命运脆弱地捆绑在一起,部分国家享受安全承诺的同时,又给其他国家输出新的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交互共同体为主导的时代,各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体成员间以"相互承认"为前提,"互相依靠"为基础,"共御风险"为保障,"共同发展"为目标,人类命运呈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现存国际共同体秩序具有典型的西方色彩、依附特征,这与多极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筹划人类命运的唯一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属于交互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缘于对现存共同体秩序的批判性反思,缘于民族国家对自身地位、身份和前途命运的重新体认,也是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6)
习近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来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标志、以"合作共赢"为理论导向、以"一带一路"为战略指引是其思想特点。习近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相比其他大国比较符合世界人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社会的新型主体关系,关涉到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等维度。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内蕴着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发展的理论旨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主体关系思维。"劳动的实践化"推动实践主体地位的平等化,提倡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理念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生产关系理论指明主体利益的生成动力,要求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逻辑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实践的人类解放性凝聚主体价值的共通性,为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确定实现和谐世界之共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新的科学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全球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但要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有获得全世界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国际关系伦理做后盾。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伦理理念和价值观,对构建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创新性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德性文化血脉。倾听民意、恩泽德惠的价值取向;致中和的德政思想;实践选择的主客观统一性是中华德性文化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合作共赢的核心精神、主观期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方面承袭了德性文化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民族文化沃土,不仅提高了中国国家认同、国际话语权,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因此,德性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摒弃传统"帝国"体制和极端"国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观;从现实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扬弃西方"正义论"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正确义利观";从未来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超越"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国际秩序观。全球化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维度的价值定位,昭示着中国作为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诉求的新型"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