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意蕴深远,既彰显出了总书记崇高的家国情怀,又为新时期我们进一步加强家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当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的观照;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重振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家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注重家风建设,要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相似文献   

3.
目前,凉山彝区贫困村基层治理面临基层党组织薄弱、村两委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彝族"家支"治理渗透在基层治理之中,产生明显的正负效能。为此,我们要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构建"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家支"多元主体共治框架体系,以党建为抓手引领彝区贫困农村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彝区贫困治理新格局,推进精准扶贫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家教家风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立德树人,把品德教育摆在首位,传递美好的道德观念;秉承家国情怀,坚持做到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以好家风支撑全社会的好风气;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党的建设有机融合;坚决反对各种特权思想,过好亲情关等。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抓好家庭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古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世俗权威,是彝族习惯法最主要的传承者,彝区的绝大多数纠纷和矛盾都由德古依据彝族习惯法解决,德古是彝区最重要的稳定力量。现代社会,彝区纠纷解决的权威出现了多元化,与国家权力有关联的乡村政治精英、乡村派出所、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等都涉足纠纷解决,纠纷解决不再是德古的专利。彝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德古与国家权力没有关联,再加上其知识固有的局限性,解决纠纷的数量显著减少,解决纠纷的种类明显变窄,使得传统德古的纠纷解决权威式微。  相似文献   

6.
彝区社会治理应当法治化,但选择现代国家法还是传统习惯法乃是一种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利益考量。仅以"国家法"这一外力方式来推进彝区治理法治化进程是不够的,且推行不当还会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基于彝区熟人社会的特征,彝族习惯法在彝区基层社会治理中仍应占据重要地位。但应当发挥国家法在改良彝族陈规陋习、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多元的法治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谷文昌家风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清白为官、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优良作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谷文昌优良家风逐渐产生、形成与发展。"四有"干部谷文昌的优良家风是家风建设的表率,集中体现了廉洁、奉公、齐家、修身及自律的优秀特质,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彝族习惯法作为我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调节机制和手段,至今在彝区仍然存在和有效运行。什么是彝族习惯法?它是不是法?与国家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它有何意义?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彝族习惯法,正确处理好它与国家法的关系,从而促进彝区的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挑战及应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算法时代,由于算法缺位传统优秀文化宣教、算法信息交互议程设置失衡、算法温床裹挟多元价值,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被削弱、影响力被消解、引领力被弱化。因此,需要强化价值引领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推进构建算法赋能传播新格局,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算法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相契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以达到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规范伦理道德、调节彝族内部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互助共济社会保障功能等作用的凉山彝族习惯法。其中,家支互助制度是习惯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各方面的冲击,有些已灭亡或正在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是每个彝族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列举四个具有彝族社区典型特征的案列,剖析凉山彝族在传统习俗、发生纠纷、遭遇意外事故时家支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协作、互助精神;研究凉山彝族"互济"制度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在彝族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时所起到的弥补功能;同时进一步探索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加强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主要是引导宗教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和进程相适应。具体路径是引导宗教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弘扬宗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宗教文化形式的现代转型;推动宗教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2.
家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优良的传统家风,今天仍处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道德文化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地位。实现良好家庭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传承优良的传统家风。发挥传统家风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于建设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引领好社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故里,人文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彝族文化展示窗口。峨边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富集,森林覆盖全省第一,"世界迷都"黑竹沟享誉中外。峨边是彝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各级倾情关怀、社会守望相助,彝汉群众致富奔  相似文献   

14.
善美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价值追求的奠基石,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家庭是社会文明教养、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发地。善美家风培育着一代代人,更夯实着社会道德大厦的根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相似文献   

15.
陈波  陈玉红 《社会主义论坛》2016,(6):F0004-F0004
国如车,家是轮。传承好的家风,能影响、促进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入手,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好家风,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发展峨边经济,要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突出山区特色,做好农民增收文章;充分利用彝区扶贫大好机遇,突出抓好农房建设;丰富旅游内涵,做大旅游产业;弘扬彝族文化,实现文旅互动。  相似文献   

17.
推进彝家新寨建设是实现彝区脱贫发展的重大举措,彝区发展关系到乐山市实现经济社会整体跨越式发展。但当前制约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彝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矛盾问题不少。为了进一步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夯实基础,促农增收,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价值表现为家风建设影响个体成长、民风优劣,关系党风廉洁所向。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正心诚意的人格气质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深刻领会其基本理念,探索一条植根优秀传统、学习先辈家风、道德制度两手抓的家风建设路径。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家风所集聚的全方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家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弘扬家风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评估家风传承方法探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准确掌握优良家风发挥作用的机制,从而更好的利用优良家风,将传统优秀文化同时代文化相结合,为提高个人素质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以广东省潮汕地区人民家风(以下简称"潮人家风")为例,在对潮人家风的内涵及已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潮人家风传承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根据潮人家风传承多指标输入和输出数据对多个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或效益评估,可以最大程度体现潮人家风传承的状况,对保障潮人家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推进具有一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尚未建立相对独立、成熟和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及传统文化认同危机。面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势力的严重威胁,从战略高度、机制建构和教育研究上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进而实施政府强力主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是高校走出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根本保证。高校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引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潮流,带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