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整合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二者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提供了逻辑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理论形态,其承继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明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遵循和现实路径,则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
赵壮 《兵团党校学报》2022,194(1):89-96
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耦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因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向深入奠定了深厚文化源力.诸多层面的内在耦合,主要在于内在思想的亲和性.首先,在重"行""知与行"与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无限一致;其次,在"变易"与历史永恒发展、"民本"与历史是"人的生成"之间的深度融通;最后,"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在空间范围、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共同预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道德观和孔子的道德观都触及了关于个体道德成长和人生道德意义的最普遍问题和价值,两者的道德思想体系具有极强的融通性。马克思道德观与孔子道德观,都是从共同体本位出发,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探讨马克思和孔子对道德问题的不同论述并寻找两者的融通之处,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时代课题,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维度上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炜 《世纪桥》2012,(19):18-19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从探析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出发,在阐述现阶段对"以人为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论证"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列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色,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变革社会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解放人发展人的意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学"理论从心上下功夫,注重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由内而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对当下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实际、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取代儒家学说,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是五四运动以来思想进程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儒家学说衰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创立的历史,清醒地告诉人们:中国需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但不可能再以儒教治国,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化背景下被中国人不断认同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传承与保留是马克思中国化落地生根的文化前提;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互动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思想仍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在吸收了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与实践探索,突出之处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规定为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候,应该联系大学的使命,充分发挥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文新 《理论学刊》2023,(5):150-1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不言而喻的可以融通的契合性即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方法路径相当复杂,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人类观念和实践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与行动存在。它既将文化交往、价值塑造、实践创造等议题显现在人类的思想空间,又表明了自身改变现实与自主创建的实践力量。在文化融通、价值凝塑和实践建构的面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现了对人类交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类巨大的思想建构性和实践创造性。一、面向文化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  相似文献   

14.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其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本文旨在论述原始儒家与新儒家关于“内圣外王”思想的理想建构及其发展的内在张力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7,(4)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丰富的思想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烈的现实针对:促"繁荣"消"浮躁";迫切的时代呼唤:"复兴"与"竞争"交汇。明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之基、思想之源、现实之需、时代之唤,对于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国共产党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境界。尤其是习近平关于"人"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经历了由曲折探索、巩固成熟到创新发展的阶段,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它蕴含着十分宝贵的经验,即首要前提是实现人的解放、总体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坚守人民立场、重要保证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史上,"民"是一个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它与"人"相对立,亦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People"。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以中国思想史为背景,探求"民"思想的演变,尤其以李大钊的思想为个案和线索,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焦点。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丰富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唯物史观核心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路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指导;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长点和有力指导;毛泽东思想的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思想对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发展是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两种资源,赓续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两种基因。既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课题,也回答了怎样认识和赓续红色文化这一重大问题,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对于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理论、预见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力及非凡的洞察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