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许文啸 《世纪桥》2009,(19):65-65
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影响广泛,曾被人误解为享乐主义。但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努力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2.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伊壁鸠鲁哲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壁鸠鲁哲学主张,人应该自由地追求和享受世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他认为快乐本身就是善,就是生活所追求的目的,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归宿。马克思早期曾写过很多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我们试图根据这些笔记从生活哲学、人的本性及自由的实现等三方面来讨论马克思的"伊壁鸠鲁哲学观",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说明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影响及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滕文艳 《世纪桥》2024,(1):35-38
对人类幸福论题的探求,伴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革命斗争的始终。实现全人类幸福与解放,是马克思究其一生的奋斗旨归。马克思本人并未形成关于幸福的直接的、系统化的专著式阐析,其关于幸福论题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时期文本中,其幸福思想的形成,历经了雏形—成型—成熟三个阶段,初见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形成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前不久,读到了一篇《快乐就是少计较》的短文,说的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快乐,但过多计较则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官小而不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钱少而不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子女不出众而不快乐等等,读后颇有同感,不禁引起了笔者对"计较"这个话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幸福与快乐。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佛教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放下哲学。道家认为,快乐人生还是一种坐忘哲学。三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欲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在寻找人生乐点上,可以将人生的乐点归纳为人乐与天乐两大类,约有十四个乐点。  相似文献   

7.
幸福与国民幸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人们物质、精神等各项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后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持久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它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辩证统一。国民幸福指数是幸福理念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应该牢记国家崛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8.
钱守旺 《学习导报》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钱守旺 《新湘评论》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11.
向上的力量     
《学习导报》2011,(12):19-19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获得幸福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和说法,也会有一千样感受和感悟。有人曾用"方程式"来趣说:幸福=个性+需要+生存状况,这是科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是经济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感恩+知足,这是社会学家的“方程式”。各种各样的“方程式”,也许还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12.
静与安处     
古书《管子·心术下》曾言:"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我们人人渴望每天生活、整段生命安静而充实、宁静而幸福,时时渴求心情怡然、心态安然。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一时的人事纷争、一事的得失之患而心神不宁、叹天呼地,让由来而存的健康、情绪、精神受到自我污染、暗自损伤,最终失去和扔掉了春花秋月里的每份快乐。面对社会喧嚣、环境闹腾,我们更要自静其心、寻求安处,此为生存之计、快乐之源。  相似文献   

13.
感悟幸福     
西尧 《奋斗》2009,(7):60-6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关探讨幸福的书籍多了起来。笔者案头就摆放着《幸福的真意》、《幸福之源》、《当幸福来敲门》等新近出版的书籍。阅读这些书籍,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追求幸福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古今中外人们对幸福含义的诠释和理解,阐述了幸福与快感、快乐、满足之间的区别,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幸福进行分析,提出幸福与痛苦的辩证关系,探讨当今社会人们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在哲学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卢诚 《求实》2006,1(Z3):9-10
主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是多元论,不是一元论。但其主要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就谈到“和谐”的问题。他说:“与自身不一致不和谐的精神(更不)会尝到什么真正的和心安理得的快乐。”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马军 《学习月刊》2013,(2):116-116
读完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说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快乐+意义”,这正是作者作为著名积极心理学导师所倡导的幸福。从人的思想境界上讲,这也应该是最高层次幸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揭示了人的快乐幸福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的终极价值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只有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的幸福最大化。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正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思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家都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自身。苏格拉底说:享受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获得的。德谟克利特说:一个人必须习惯于从自身寻求快乐的源泉。连号称享乐主义祖师爷的伊壁鸠鲁也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幸福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快乐无价     
<正>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如果有人问你:"快乐多少钱一斤?"我相信,多数人无以为答。因为,快乐不是实物,可以称出斤两,而是一种体验幸福或满意的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大千世界里,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每一天累加的过程。假如每一天都是快乐和幸福的,把所有的每一天组合起来,一辈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例,浅谈习近平幸福思想的主要内涵、特点及学习后的一些感想和体会。《讲话》不仅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书和行动纲领,而且是一篇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哲学论著,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科学指南。《讲话》坚持了人民幸福哲学之科学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不仅充分体现了幸福主体的广泛性与人民性、幸福目标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幸福途径的正当性与实践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幸福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幸福维护的坚定性与针对性、幸福共享的崇高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