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二战期间,天皇作为日本皇军至高无尚的最高统帅,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二战结束后,为借助日本遏制苏联,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持的政策,对裕仁天皇实行了姑息和包庇,使其不仅逃脱了惩罚,而且仍留居其位。本文主要分析日本政府如何为天皇开脱并否认其战争责任,以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对天皇战争责任的正确认识,以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倾向,也有助于认识日本国内从战后至今日渐右倾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2.
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为清末日本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但中外学界未见有人对其征引文献进行研究。通过对该书最具特色的日本外交、日本文学、日本金石以及日本文征的考察,发现其主要参考了《邻交征书》等史书、《古京遗文》等金石著作,这些日本书籍,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大都系首次引进中国,傅云龙筚路蓝褛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3.
日本维新会“憾立于2012年9月。同年11月,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任共同代表的太阳党与其合并。在2012年12月16日举行的日本第46次总选举中,日本维新会共获得54个议席,一跃成为日本政坛的第三大党。由此,日本维新会成为了有望与自民党、民主党相抗衡的日本政坛第三极。本文将从日本维新会的成立经过、主要领导人背景等方面出发,通过剖析其政策纲领——维新八策,来探析日本维新会这一日本政坛新兴势力的特点,并尝试性地对其未来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4.
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动漫强国,观看动画是日本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日本动画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日本动画发展的历史,说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具体作用和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动画代表作品,通过其内容揭示日本动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动画与青少年的关系。日本动画对日本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递、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解释和对于现实社会思潮的探讨等方面。因此,日本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贡献是其GD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技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模式,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这种模式和特点,一方面使日本从困境中快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技术创新从模仿向自主研发的推进,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加强,日本以往的技术创新模式面临着转型的困境。作为日本经济推动力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对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问题是横亘在中日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敏感话题。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野心爆涨,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步步紧逼的军事策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台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觊觎良久,终于在甲午战后吞入囊中。日本侵台策略在日本对华军事政策中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日本近代对华政策、日本亚太政策、日本战争思想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日本的核应急体系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应急法制作为核应急的基石,保障核事故应急响应得以有序、高效的进行。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法制。同时日本也是一个核能大国,其核应急法制建设方面较为成熟,特点明显。然而,日本在福岛核事故的应急处置中暴露出的不足,对中国核应急法制的构建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寒梅 《外交评论》2013,30(1):91-109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兴起的新民族主义潮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形态的民族主义。其主要成因在于冷战的终结和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以及日本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其基本诉求是重建日本人的民族国家认同,以恢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重新焕发日本民族的活力。其主要方式是重新回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中,以建设"强日本"为目标,挖掘民族历史中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传统文化价值中的日本特性,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日本"的国家目标寻找理论根据。其主要特征包括:天皇作为凝聚国民的核心或者民族认同核心的作用明显下降;在国家认同和国民统合的建构方式上,国家的作用重新凸显;对美国的依附和内向性,超越左翼与右翼。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蕴含着危险性的一面,极有可能成为国内政治寻求出路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为率先扭转环境污染的国家之一,其环境刑事立法有其诸多独特之处,本文考察了日本环境刑法的发展进程,探讨了其立法例的特点,为完善环境刑法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民主党在2003 年和2004 年的众参两院选举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其发展势头直逼执政的自民党,日本政坛企盼已久的两大政党制似乎实现有望。但是,民主党之所以胜出,并不是由于该党的方针政策获得了民心,而是得益于自民党的失策和领导人的失态。再者,从日本各政党的发展历程以及民主党的现状来看,也有理由认为真正的两大政党制还难以在近期内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0DA的金额每年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此作为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外交手段,这一阶段日本的0DA也从以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转变为更重视政治利益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中国近代转型时期以日本为媒介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个案事例研究。着重关注的是清末官绅对日考察,不同于已有较多成果的清末留日研究。据《申报》记载,包括浙江在内的十省于1906年联合派遣正佐官员五十名赴日考察监狱。该史料已为相关研究者所关注,但这些"调查日本监狱员"在日考察的实际状况和回国后的活动至今不为人知。在梳理浙江省派员名单,挖掘其在日活动史料基础上,进一步追踪其中三人回国后在浙江省监狱改良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日本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又是中国现代化最大的破坏者,客观上还使中国现代化因素在地理上广为蔓延,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从日本现代化模式和日本侵略行为对华影响两个方面,对1895-1945这5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日本对华的侵略和掠夺推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自1896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后,浙江就积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文章试图利用民国期刊中有关留日政策的资料和日华学堂出版的历年留学生名簿,对民国中期浙籍学生留日的状况做总结分析,力图探究民国中期浙籍学生留目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台湾少年法制承袭于日本,在少年案件之法理上,台湾与日本分为保护程序与刑事程序二种,其主要是为因应少年健全成长与贯彻国家亲权主义之故。虽然日本与台湾在少年法程序上几乎雷同,但因两地文化与法制修正,在警察处理程序上之法文有些许差异。此外,台湾与日本少年法制皆有其进行辅导少年之相关法制,并有少年辅导相关机关进行犯罪预防之倡导。  相似文献   

17.
日中刑事起诉原则差异主要表现为 :日本没有自诉制度 ,我国有自诉制度 ;日本实行起诉裁量主义 ,我国起诉裁量权受到很大限制 ;日本被害人仅有“准起诉权”,我国赋予被害人直接起诉权。虽然日本现代刑事诉讼制度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忽视国情盲目移植。  相似文献   

18.
1895年5月,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并将西方现代监狱制度植入台湾.台湾监狱的管理机构几经变迁,最终由作为最高长官的台湾总督直接管辖.截至1945年败退台湾,日本在台相继新建台北、台中、台南、花莲港等8座监狱.这些监狱的典狱、看守等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来自日本国内,他们对台湾监狱里的罪犯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罪犯除了接受教诲师的教诲活动外,还需要参加劳动.台湾监狱这一系列变革是外来的日本统治者从外部输入的产物,尽管它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依然改变不了其作为日本殖民统治工具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日本为争取成为"普通国家",一直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以拥有对外战争的权力,努力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摘掉"战败国"的帽子,并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日本能否成为"普通国家",关键在于日本能否反省侵略历史以取得亚洲邻国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is a contextual analysis of Wang Zhao's six letters which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Japan. The first two letters reveal that the contents might not be the obstinacy of this prominent figur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group but an incitement under Kang Youwei while Wang Zhao exiled himself in Japan. The two secret imperial edicts copied in these two letters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cords in archive file. We can thus treat it as a result of Kang Youwei's garble. Before Wang Zhao's secret return to China as a desperado, he ingratiated himself to Kang Youwei in order to solicit money by hook or crook. We can thereby sense his existential predicament. He also twice went to Kochi Prefecture prior to his secret home trip. Other than exchange views with intellectuals there, fund-raising for secret emigration from Japan to China seemed to be his main obj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