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潮》2016,(7)
正毛泽东从故乡韶山走出去后,投身革命,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家乡和父老乡亲充满了思念之情,仅20世纪50年代,他写给亲朋故旧和父老乡亲的信就达100余封。这些书信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领袖和乡亲紧紧连结在一起,乡亲们的一切都萦系在毛泽东这位韶山赤子心头,每封信都饱含了他对故土的一片挚爱深情。在南岸这个自然村落里,有三四  相似文献   

2.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3.
牙粉、牙刷毛泽东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生都十分节俭,他终生不用牙膏,只用牙粉,而且只用那种普通的、价廉的牙粉。毛泽东早年在家乡韶山用的是一种土制的牙  相似文献   

4.
孟红  许兴达 《党史纵览》2013,(12):13-16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既心怀天下,又情系家乡。他对故乡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单就他为家乡诸多学校如“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东山学校”、“韶山学校”、“湖南农学院”亲笔题名的举动.便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的眷恋.体现出他热爱故乡和对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郁情感。  相似文献   

5.
偏僻的韶山冲何以走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直是学界和民众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树有根,水有源,人们在敬佩毛泽东的同时,自然想追寻其成功的原因。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都初步形成于在韶山生活的17年,他是带着这片山水赋予他的文化气息走向外部世界的。要还原毛泽东的少年生活,除了依据他本人对斯诺等人的谈话外,还必须求诸韶山亲友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3,(23):28-30
巍巍韶峰山,清清韶河水,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从韶山走出乡关,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毛泽东同志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为党和人民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格风范,永远受到人民群众赞誉;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管是身处下层还是身居高位。他都一如既往地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从少年时冒雨为毛四阿婆收谷,到老年时渴望听到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三年困难时期为人民受苦挨饿落泪,带头节衣缩食,与人民同甘共苦。都是这种爱民亲民真情实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8.
彭艳  李瑛 《湘潮》2012,(7):16-19
毛泽东有很多兄弟,他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毛泽民的卧室,他久久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毛泽民的照片,深情地说:“这是我的四弟润莲,这张照片很像。”说完毛泽东便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久久不语。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6年),收录了毛泽东在1915年至1958年期间写给韶山亲友的95封书信.这些书信中有47封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在《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他对亲友们浓浓的深情和关怀,也反映了他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更彰显了毛泽东心怀故乡、情系...  相似文献   

10.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离开了故乡韶山到外地求学。1918年,“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开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从此,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从1918年到1976年的58年时间里,毛泽东怀着浓烈的眷恋之情,六次踏上养育他的故土韶山,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留下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1919年10月,毛母病危,毛泽东闻讯后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此间,正当毛泽东忙于驱张运动之时,接到了大弟毛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毛泽东立即带着小弟毛泽单,直奔韶山…  相似文献   

11.
正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为了用大量的事实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不畏难苦,风尘仆仆,亲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醒陵、长沙5县城乡考察。1月5日他来到家乡韶山,乡亲们敲锣打鼓把他迎进毛震公祠,接着他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毛泽东这次离开韶山后,继续投身在革命的洪流中,挑起中国革命的重担,决心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造中国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将毛泽东与家乡亲友的通信编辑成《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出版。该书信集是人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感情世界的重要依据,也是学者研究毛泽东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料。《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收录了毛泽东于1915年至1958年与家乡亲友的来往信件。书信往来对象主要是文家、毛家、邻居以及幼年在老家求学时遇见的恩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13.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坍塌光荣牺牲。三天后,毛泽东怀着对普通士兵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亲自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大会,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毛泽东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健 《湘潮》2013,(12):15-18
毛泽东是党内最早重视调查研究的倡导者,他历来把调查研究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一以贯之。对自己的家乡韶山,毛泽东一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把那种热爱深深地融入到调查研究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察乡情,他或亲自、或委托身边秘书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以对家乡个案的研究作为佐证,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4年第一次回湖南.到1975年从长沙返回北京,毛泽东先后50次回到家乡湖南视察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累计时间300多天。他曾经说,我要搞几个调查的基地,一个放湖南,他把家乡湖南作为了调研考察工作的一个重点地区.在三湘大地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史实、胜迹、故事、佳话。他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领导风格与伟大人格,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6.
回顾党的历史,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坚持走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伟大实践。他用他的言与行,为我们树立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之所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那是因为他始终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4年第一次回湖南.到1975年从长沙返回北京,毛泽东先后50次回到家乡湖南视察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累计时间300多天。他曾经说,我要搞几个调查的基地,一个放湖南,他把家乡湖南作为了调研考察工作的一个重点地区.在三湘大地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史实、胜迹、故事、佳话。他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领导风格与伟大人格,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刘伟 《世纪桥》2009,(8):23-26
毛泽东在韶山读了六年私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0年秋,他离开家乡,先后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长沙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等处求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青年毛泽东上承程、朱理学,下继杨昌济的伦理学和修身思想,致力于贯汇宇宙大本大源和“心力”学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对“人民”这个词汇有特殊的偏爱,他常使用“人民群众”、“人民革命”、“人民军队”、“人民政府”、“人民共和国”等词汇,这些词汇与他的人民观紧密相联,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思考及其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20.
唐春元 《党史博采》2007,(11):12-17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民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诗句。故乡韶山,是他生命的起点,有他先辈的坟墓和传统,使他学到了至死仍保留着的方言和生活习惯:爱吃辣椒、红烧肉,爱用牙粉刷牙,爱穿长筒棉纱袜等等。这些生活习惯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上,烙在了他的心里,无论他到哪里,甚至后来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巨人,都无法抹掉韶山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