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却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列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复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创立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马克思自由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卢卡奇、葛兰西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再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权理论,都蕴含着马克思自由理论的思想酵素。应该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各个维度谈论自由,但忽视了物质基础以及物质解放对自由的重大影响。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仍然有其局限性,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也就是说,需要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7,(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必须基于"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之解,而关于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主要有三种解释模式:"伍德-塔克命题"及其争论、关键或核心概念说、马克思政治哲学语境说。比较之下,马克思政治哲学语境说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对此,公正话语的诠释作为公正话语的整体范畴观与现实公正经验的政治话语分析的综合有助于对"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的深入辨析。具体而言,公正话语的诠释能够深化对公正概念的认识,这是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前提;能够客观揭示因公正作为本质存疑概念而造成的解释困境与理论分歧,使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超越公正的一般性辩护并避免自由主义式的循环论证;还能够破除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在思维、路径与方法上的局限性,提供一种除魅式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性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都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准确把握二者内涵是探讨其内在关联性的逻辑前提.就文化与意识形态而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特征是不言而喻的,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正确认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及其关系的相关论述是理解上述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孙凤仪 《理论学刊》2006,3(12):28-31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未来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传统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而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高放(1.5)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与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分野王飞南(1.8)冷战后时代世界共产党面临的现实挑战蒲国良(1.50)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深化——谈谈对“剥削”的若干看法董建萍(3.5)邓小平的监督思想取向辨析刘彦昌(3.9)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吴滕(3.14)经典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当代性赵平之(5.10)隐性逻辑之人本话语及其终结——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周秋明(5.16)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范畴的多维度阐释卢秀廉李兆凯(5.20)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7.
孙亮 《探索》2006,1(5):161-166
衣俊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一文,有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实践哲学范式"及"意识哲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变是否具有可比性;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本真性"、马克思晚年及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意识哲学范式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西马化"的问题;文化哲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范式选择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8)
"意识形态"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错综复杂的概念,容易滋生歧义,在马克思那里尤其如此。马克思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用实践批判原则替换了理论批判原则,这使得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备了实践取向,从这一取向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郑伟 《唯实》2012,(5):24-28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以认识论与价值论关系的澄清为切入点,以"体系破碎"的外观呈现出了转型态势。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为构成传统历史唯主义动力机制的"阶级"问题的退场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淡化,从而使"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危机"的色调。实际上,这种状况恰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范式的时代解构和基于中国现实的当代重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它突破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阶级问题意识形态化的局限性,再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价值追求,同时,又为从现实出发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转型开启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阐述。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范畴,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要搞清楚意识形态这个经典概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就必须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主要文献支撑,以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三个最基本层次,虚假的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四个本质特征:阶级性、实践性、继承性和独立性。进而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才是研究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的话语共识。话语共识之下形成了以"教科书原理""文本解释学""科学体系说"和"反思的问题学"四种轴心的理解范式。然而各种理解范式,或是停留于教科书原理的话语言说,或是回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原初语境,或是拘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直言解释,或是未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理解偏颇。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进程,就需要寻求扬弃和超越各种理解范式的整全视野,一种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出场学视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普遍性与辩护性等方面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论述,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阐释,实际上表达了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根基和生长点,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其中"范式论"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同一种意识形态或主义分别向政治应用层面与学术探讨层面的分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已隐藏着不同的两个研究范式:政治实践范式与文化学术范式。两个范式一直互动发展,后经政治性高度整合为一体,故隐而不显。新时期的宽松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出现明显的范式分殊,翼附在"政治实践性范式"之下的"文化学术性范式"得以公开发声。学界直到近年"突然发现"一直存在着的这两个"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从《资本论》文本的研读得出马克思的"症候读法",并用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进行解读,认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认识论断裂",从而实现了理论"总问题"的革命;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遭到理论界严厉批判,面对批判,阿尔都塞进行辩解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辩证分析阿尔都塞的解读方法及理论结论,对深刻认识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有效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5.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定维护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拓展到了党性原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的传统范式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但总体上都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立场的意识哲学范式。由于其存在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通过这种范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更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地位。实践哲学范式才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研究范式。只有达到从哲学范式转换维度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理论自觉,变革传统研究范式,实现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从意识哲学范式到实践哲学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才能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7.
毛剑 《理论学刊》2006,(3):110-111
无论就思想渊源还是就研究派别而言,新马克思主义都是当前文化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维,其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促成了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这种转向结束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争,为文化研究开始建构一种摆脱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上层建筑现象、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是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历史过程中的、现阶段进行的重大具体步骤。其深刻的重要思想渊源,是马克思的价值论,其思想基础的丰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晚年时期,面临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列宁坚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不断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科学把握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10)
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何以可能""、何以实现"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赋予中国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以可能性。由此,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价值的转变,从意识形态到文化价值心理的转变,从主流文化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转变,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