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记忆与回忆为主题的研究风气日渐兴起,发展为欧美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流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记忆理论,大多以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经典论述为源泉,并结合各国的学术传统及经验研究而批判性地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这股“记忆之风”在中国学界和公共空间激起“发掘记忆,重构历史”的学术意识。在中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与乡土重建。记忆的历史研究,不应是“科学史学”的障碍;相反,它不仅拓展了通往“历史真实”的渠道,而且为认识人性之本相提供一种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语境"概念从语言学传播到各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在其他非语言学领域的运用频率远远超过语言学,业已成为一个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学术用语。语境的传播现象之下蕴含着学术研究的思潮转向、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语境理论的变异和丰富。推动语境传播的动力,表层上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不过语言学转向内部经历了从排斥语境到转向语境的曲折历程;深层上则是学术界的整体主义思潮,是对个体主义、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反拨。在这场广泛的传播中,语境也从作为言语环境的语言学概念,变异为多重内涵的普遍学术用语,甚至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深层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发展了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的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3.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全新话语表达。“三个务必”的“出场”,是在一定“出场动力”作用下,沿着一定“出场路径”,并在一定“出场语境”中发生的。“三个务必”的出场动力,来自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内在张力,来自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和主观能力的内在张力,来自革命党与执政党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就“三个务必”的出场路径而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擘划了历史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擘划了理论路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的生成擘划了现实路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间语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空间语境,以及三个“务必”互动关联而生成的文本语境中,“三个务必”思想命题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4.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初露倪端,人们在享用着高科技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成果的同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也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在高等学校,除外语、法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专业都遭到冷落;书店中计算机、电子技术、科技信息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却较少有人问津;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的概念仅仅窄化为“科技知识”,把“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技术经济”,把与文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远离经济发展领域的“非经济因素”。上述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6.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南方”的浮现,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在蓬勃兴起,并且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全球南方”研究的兴起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既专注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又拓展了社会间关系研究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思维定式,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南方”的浮现实际上正在改变大国兴衰的历史条件,对基于美西方历史经验的国际关系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直接触及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问题。对正在兴起中的“全球南方”研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依据OECD的有关文献。但它有很大的片面性,即它所说的“知识”主要指科技知识,而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关。因此,我们在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创设“国家创新体系”时,应当破除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知识截然对立的观念。人文社会科学亦应据此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创新,以承担起它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李胜清 《公安研究》2011,(12):87-87
李胜清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真正的个人化叙事是一种与公共历史叙事保持着辨证关系的开放性叙事方式。它的个人化表征实际上关联着深刻的公共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它的公共身份性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个人主体的公共身份;个体叙事形式的公共原因;文学本身的公共领域性质。这三者共同规定了个人化叙事的公共性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10.
江总书记最近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江总书记指出的五个“高度重视”,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最好概括。江总书记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早在1988年,他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时,就在上海市社科联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  相似文献   

11.
据悉,教育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从“九五”期间的1.7亿元增长到“十五”期间的4亿元,从2006年起,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年度经费史无前例地增加到1亿元。教育部将通过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十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国共设立了14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国65所高校,覆盖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几年来,教育部向这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投入…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人类实践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欧阳康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课题顺利结题,其最终成果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共计专著8部:《社会认识方法论》、《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评价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进化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这套丛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界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对于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暨丛书总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段话真切地道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也澄清了在人文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问题上的许多偏见。本文仅就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时空分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全球化层面的时空伸延和地方化层面的社会重构。在许多语境下,我们通常过多关注时空分离所具有的“时空压缩”和全球向度的一面,而它在地方层面上的时空熏组纬度常常被忽视。文章试图从脱嵌与再嵌入、全球化与本土化、网络社区与本地礼区的发展等三个方面从逻辑和生活实践层面来阐释时空分离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素质教育问题,就成为全社会极大关注的热点,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探讨,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并延伸至其它有关领域。不少的中、小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验,作了有益的尝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设素质教育特区的设想”;一些高等师范、理工院校相继成立“学生素质教育学院”或将“社会科学部”更名为“人文素质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 100个人可能会有 100种答案。但是所有这些答案都可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真”的问题,但要使“真善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唯有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努力为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学者各有定义,但是研究人类社会及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点可能是共同的。一般地说:社会科学是时代性科学,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国家有关权威部门联合建立了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 ,收录编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次入选的 50 0余种核心期刊 ,是从全国 30 0 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 ,经过统计分析研究精选出来的 ,它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期刊 ,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入选核心期刊 ,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来说 ,是步入“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之后的又一个…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作为文论核心范畴的文本被赋予了不同内涵:结构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封闭、静态的与主体无关的审美客体;解构主义将文学文本看作开放的、生成流变的和互文性的非物质存在;建构主义将文学文本作为主体生命的呈现符号和意识形态话语交织的空域。可以说,文艺理论中的文本内涵似乎处于钟摆效应中,无论是向内的文本封闭性和文本间性,还是向外的文本主体性和社会文化性,均被不同流派的论者所强调并阐发。新文本主义则抛弃文本和“世界”的二元划分,以“语境文本”范畴统合二者。追溯文本的原初意义可以发现,文本具有的物性和事性在深层维度上都浸透着语境性。文本天生具有语境依赖性,没有超语境的文本存在。文本并不是以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互动和关联之中生成的。文本并非对具体语境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构成具体语境的要素。以语境文本作为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起点,可以重拾文学理论的审美价值维度、媒介多样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两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在认识、改造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说,警察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样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20.
凡是阅读过曾庆榴教授《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一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这部著作可圈可点,它的出版可喜可贺。对这部著作,我想说的是三个字:“特、优、品”。“特”是特色。应当看到,《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这部著作的出版时机,正是广东着力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背景。繁荣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应当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立足比较优势,就是从广东的地域特点和现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出发,来确定我们的比较优势,进而寻找和确立广东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发展特色学科,就是从广东的比较优势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