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已经步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不和谐因素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面对网络舆论危机,各级政府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与网民展开理性的对话,进行有效沟通,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消解将大有裨益。遵循沟通的特点及其规律,政府应当在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起有效的网络危机沟通机制,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间合作与信任的关系,促进网络舆论危机的顺利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邵杰  黎慈 《世纪桥》2011,(3):129-131
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不和谐因素致使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政府形象以及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部分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强烈、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制度尚不成熟。所以,各级地方政府急需寻求有效对策,完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体系,以促进政府的形象塑造,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彭艺 《理论导报》2011,(12):16-17
当前,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由此而导致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而各类危机事件借助于互联网的舆论媒介迅速传播,极易演变为政府网络舆论危机。面对各种危机事件,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与沟通直至化解,已经成为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主体的"匿名性"模糊了政府舆论危机的边界,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放大了政府舆论危机的程度,网络权力的"分散效应"弱化了政府舆论危机的控制,网络利益的"驱动性"窒碍了政府舆论危机的引导。面对网络在政府舆论危机中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管制度,树立"意见领袖",设置网络议题,借鉴搜索引擎危机公关的方法,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覆盖"消极的反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有专家指出,网络越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新的舆论格局下,传统的政府宣传和舆论掌控手段应对乏力。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应当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公信力,尊重公众;真诚沟通,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感染力;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普及和发展,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同时,基于网络自由、匿名的特性,也使得网络舆论言辞比较激烈,容易误导公众,政府如果引导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就会形成舆论危机事件,并对行政管理工作及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颢。  相似文献   

8.
郝继明 《唯实》2012,(10):42-45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在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社会风险系数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迫使人类在寻求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舆论危机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的基础职能。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发以数据整合为支撑的网络舆论危机技术管理体系、健全以数据分析为内容的网络舆论危机感知管理机制和营造以法治数据为保障的网络舆论危机制度管理环境。贯彻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兆喜 《唯实》2011,(8):96-99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各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了积极思考,但客观现实仍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认识,深化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规律性把握。就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逻辑而言,既用舆论学原理观照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借用物理学的“混沌理论”观照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在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把网络舆论控制简单地等同于网络媒体控制,忽略了网络舆论控制与社会控制和公共管理的互动等等。革新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必须全面更新危机管理思维,尊重危机生成管理规律,创新架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管理的基本框架和策略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省以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不健全、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狭窄、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扩大《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增强对政府采购方式的规范、健全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健全省级以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建立信息互通的运作模式来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宁夏党校学报》2012,14(6):77-81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不仅要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作用,更要着眼于提升就业水平。提高就业水平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不同时期的创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念为指导形成的,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共同富裕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以人为本,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其核心价值理念始终未变,对完成特定时期的执政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府利益是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偏离了公共利益的非常态利益。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只要公共政策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就是一种永远的威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政府利益最直接的原因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机制缺陷,为政府利益的介入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群体性事件:原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的普及客观上加大了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常常误导民众、制造矛盾,使事态失控或恶化,引发现实突发事件,其影响要远远大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必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网络政策法规,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搭建政府与民众的网络对话平台,建立舆论监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真正提高网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问责中的理论误读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政府问责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政府问责并不是对政府特定时期失误、失职行为的简单惩罚,也不应该是政府在政治、舆论等压力之下的被动应急策略。政府问责应是一种常态化、规范化的以人民主权为逻辑基础的政府合法性展示过程,在此基础上,政府问责的目标、政府问责的落实、政府问责的途径以及政府问责的保障等都应有特定的内涵规定性,并共同构成有关政府问责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共行政日益突显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掀起了新一轮政府改革的浪潮。在现代民主法治的语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然要求以民主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而且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因此,完善和健全行政立法体系,加强政府的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对政府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加快政府的问责制建设等将为服务型政府依法服务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防止贪污浪费和腐败,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节约运动的成功开展,主要归功于苏维埃政府的广泛发动、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及舆论的宣传监督,其对当今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雪霖 《求实》2020,(3):31-41,M0004
微信群内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具有打破时空边界限制、入群成员共同虚拟在场以及群聊信息具有及时、公开、共享性等新特征。在被广泛用于我国政府系统后,政务微信群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实现了对我国政务系统的无缝隙覆盖,也已成为推动政务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常规性手段。相较于正式的文件、会议、电话等传统的政治传播媒介,政务微信群深刻地改变了政务办公的逻辑与机制,重塑了政府内部的政治沟通体系。具体表现为:重塑了上下级之间的部署与督导考核体系;建立了分散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治理体系;再造了横向同级政府组织之间的竞争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太原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太原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人们观念陈旧、产业意识淡薄、多元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加之人才结构不舍理等,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运作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处于初级水平。要加快发展太原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响文化品牌,把更多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