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警察的开枪行为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当前有关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行使开枪权的规定还存在一定问题,诸如警察开枪的合理界限是什么,怎样保障警察正确行使开枪权?这些都是研究警察开枪问题的重要内容。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警察行使开枪权的立法经验,应修订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配枪人员实战训练与改进现有枪支配备,使人民警察在法定情形下敢于开枪、依法开枪、合理开枪。  相似文献   

2.
何时开枪、开枪限度如何是警察枪支使用制度中的核心议题。对此,德国法不仅通过“开枪目的”和“行为罪质”(重罪或轻罪)来限定准许开枪的适法情形,还根据射击动作的各个环节动态地分解最小武力原则。德国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为解决我国警察实践中不敢用枪、过度用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列举的14种开枪适法情形应在与刑法关联的意义上理解,即应将相对应的犯罪构成要件导入到枪械使用的要件判断中去。其二,可以开枪的适法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明文例举的14种情形。根据立法者本意,该条兜底条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是指所有为《刑法》所规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的犯罪。其三,中德制度之比较为全面理解我国落实最小武力原则的相关制度以及多个关键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提供了广阔视角与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3.
简论警察开枪的合法情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警察在实践中使用枪支包括自卫、解救人质、维护公共设施、确保刑罚执行而开枪等八种常见情形 ,警察使用枪支应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困扰中国警察开枪的原因:一是现行有关警察使用武器的规定过于具体,缺乏原则性和操作性;二是警察缺乏强制力等级概念,不会根据所面临的危险等级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强制力;三是现有鸣枪的规定不尽合理;四是关于警察能否开枪的思维误区;五是开枪的部位。对此,可以从法律支持必须到位、将警察强制力等级纳入警察培训的必修课程、制订更加合理的枪支保管和携带的规定、根据实战需要训练一线警察、建议普及推广国产九二式手枪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前困扰我国警察开枪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警察使用武器的规定过于具体、缺乏原则性和可操作性。要运用比例原则,从程序制度、实体制度和不当开枪的法律救济等方面完善我国警察开枪制度。  相似文献   

6.
警察使用武器前原则上应履行警告程序,这是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设定的一项原则.我国警察在开枪前采取口头警告或者鸣枪示警两种警告方式,但更偏爱鸣枪示警.其实,以鸣枪示警方式履行开枪前的警告程序既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得行”原则,又忽视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意外伤亡.通过警察开枪前警告方式的域外考察,发现有明确授权鸣枪示警和禁止鸣枪示警两种立法模式.为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我国应完善警察使用武器的立法,在制度上既可以选择禁止鸣枪示警,也可以选择明确授权警察呜枪示警.无论哪种制度选择,都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清晰、明确地指引警察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7.
警察以证人的身份出庭作证的基本情形包括:警察目击犯罪发生过程,当场抓获嫌疑人的情形;警察发现、收集、提取、保管案件证据材料了解案件的情形;警察行使侦查权,收取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口供的情形;警察实施诱惑侦查,在犯罪过程中当场抓获嫌疑人及获取证据的情形;警察接受投案自首、立功,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中、作案后认罪、悔罪情节的情形;警察作为鉴定人,对案件进行了刑事技术鉴定的情形。警察出庭作证的基本条件范围包括实体性条件范围和程序性条件范围。警察出庭作证有一定的特免权,即为了保护特定的利益,应允许警察在诉讼程序中拒绝透露和制止他人透露某种秘密情报;为了保护警察及其家庭成员安全,各国法律在规定警察出庭作证时,还针对一些特殊案件采用诱惑侦查等秘密侦查手段的特情人员、“卧底”警察,设置一定的例外;为了保护证人自身的利益,各国都规定有防止自陷于罪的拒证权。  相似文献   

8.
美国执法机构最危急和最苛刻的调查就是涉警开枪调查。美国警方要求涉枪警察接受有执业执照的心理健康专家的心理干预,他们熟知开枪后干预、执法文化和致命武力对抗的残酷现实。干预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涉枪警察尽快走出困境,另一方面是确保他们返回工作岗位,重新行使公共安全职责,同时也充分保证警方履行保护社会的责任。在涉警开枪事件发生后,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需求充分体现了美国警方的人性化管理,是应对突发开枪事件的优秀警务政策。  相似文献   

9.
有人周游列国,向所遇见的警察请教:“你会在什么时候开枪?”警察回答竟是一个样:“该开枪时就开枪!”事实上,各国的警察法对使用枪支有严格的规定,让警察准确地把握时机,在“该”与“不该”上稍微把握不好,可能就要犯错误。警察所佩的武器可分为致命武器和非致命...  相似文献   

10.
用枪制度的改革环境和打击暴力犯罪的严峻形势下,个别警察滥用枪支与不愿带枪、不会用枪、不敢开枪的警察日益增多共同构成了现今警察用枪困境。要分析警察用枪困境的心理原因,通过完善涉枪法规、健全管枪制度、提高用枪训练质量、重视开枪心理素质培养、研制非致命性枪械等方式与途径,创造警察用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海地官方估计已有20万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首都太子港四分之三的地区需要重建。暴民也越发猖獗大胆,无视警察的存在,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住家商店寻觅粮食和贵重物品。由于当地警察奉命不得向又饥又渴的民众开枪,他们只能向空中鸣枪,但这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  相似文献   

12.
警察携带枪支是使用枪支行为的组成部分,是开枪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应受法律的规制。对此,我国可以由法律专门作出细致的规定。需要规制的重点内容是警察携带枪支的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等。规制警察携带枪支行为的目的是从源头控制枪支使用权,充分发挥携带枪支应有的作用并减少其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的一个亮点就是对警察出庭作证作了规定,与旧《刑事诉讼法》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警察出庭作证的身份规定不明确、警察出庭作证的适用范围太窄、技术侦查和控制下交付的警察出庭作证有待完善、警察出庭作证缺乏救济措施。针对新《刑事诉讼法》有关警察出庭作证规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改进:明确规定警察出庭作证的申请主体、明确规定警察出庭作证的范围、规定警察作证的限制与例外、明确警察出庭作证的保障和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4.
警察使用武力是一项重大而特殊的国家公共权力,影响公民生命权等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宪法的规制,但警察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制问题却被普遍忽视,极少得到关注和研究。警察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制是警察使用武力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具有制约警察武力使用权和保障公民生命权的双重作用。警察使用武力的核心内容应当作为宪法保留事项,由宪法加以规制。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宪法对于执法人员使用武力作出了直接、明确的规定,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宪法规制警察使用武力的理想模式是:宪法在确认公民生命权并规定保障生命权的同时,将警察使用武力作为保障公民生命权的一项例外情形,并且明确设定使用武力的原则和情形。  相似文献   

15.
其实当几个歹徒刚一冲上来时,几个警察就可以开枪了,可是他们没有。如果我对着一个妓女说不让妇女乱卖淫,对着成克杰说不让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们乱占人家媳妇儿,对着胡长清说不让省长们乱受贿,一定会激起公愤,从而指责我以偏概全,甚至说我别有用心。可是如今,真的有人在用这种思维说话,《南方周末》上,就有一个很高层次的研究人员面对着杜书贵这样说:不让警察乱开枪。说起警察用枪,我这里倒是有一些事例:去年,在郑州街头,我们有几个警察在歹徒的枪口下血洒街头。他们是刑事警察,他们手里有枪,可他们为了不误伤行人,宁肯牺牲…  相似文献   

16.
吴琼 《西部社会》2002,(8):46-48
美国法律规定,警察认为危及自己生命时,可开枪打死对方而不负任何责任。这增大了警察杀人的随意性。据说有一位太太因喝了酒,驾车到家门口时酒性发作而将车门从里面反锁出不来,丈夫报警,警察刚到车窗前,却发现那位太太低头在车中找东西,以为是找枪射他,立即开枪将那位太太打死。2001年4月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名手无寸铁的青年托马斯因违反交通规则,在试图逃跑时被一名警察开枪打死。(注:美国2000年总人口2.7亿、家用车2.4亿、枪2.1亿)在美国非正常死亡的人群中,枪击死亡是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死因,平均每年1.5万人,自1972年以来,平均每天80多人死于枪口之下。  相似文献   

17.
王伟 《人民公安》2014,(14):32-33
<正>在舆情对警察用枪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警察或将较长时间面临"不敢开枪"和"滥用枪支"指责的两难境地。如何让警察手中的枪,准确、恰当地保护民众安全?受访民警建议尽快出台可操作性较强的用枪规制,切实提高民警的枪械使用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警务实战训练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警察训练中有很好的精确射击能力,但是在执法时却往往不能命中目标。为此,我们分析:警察在实际执法使用武器时,大部分的射击都是随机射击,也就是说,大部分射击是概略瞄准射击,是估摸着打的;另外,根据研究发现实战中许多情况是警察没有时间作出准确的瞄准,尤其是处在遭遇战时,目标已发现警察并向警察开枪的情况下,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警察往往出于一种本能反应扣动了扳机。在实际的枪战对抗中,警察与目标的距离非常近,情况十分紧迫,警察的心情也比较紧张,双方都想尽快战胜对方,尽量隐蔽保护自己,所以目标都不会…  相似文献   

19.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游行请愿,抗议国民党专卖局缉私人员和警察2月27日在台北行凶殴打一位女烟贩林江迈,并开枪打死一无辜围观群众。市民们提出惩凶、赔偿、取消专卖局等要求。在游行中,国民党当局竟开枪打死6人。之后,愤怒的群众召开大会,占领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安》2014,(7):30-31
<正>当前,虽然各国警方对警察开枪大都有严格规定,但绝对严格执行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犯罪者携带性能良好的武器、袭警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既要确保警察和公众的安全,又要减少误伤,成为困扰许多国家警方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